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议教育部《办法》实施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胡美伦

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于2023912日公布,其中明确了涉及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社会性竞赛等各方面的管理方法、违法情形及法律责任,并于20231015日施行。自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减负提质,从根本上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围绕着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国家教育部进行全面部署,指导各级中小学全面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课后作业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一、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现实意义

最近一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学生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的揠苗助长,家庭教育的庞大开支以及家长精疲力尽地围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这种教育局面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中小学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压力过大、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耗费过大的情况有效地减轻”的阶段性目标,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和校内提质增效的同时,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得到了迅速增强,良好的教育生态逐步得到有效构建,老百姓对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从本质上讲,它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校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压力过大的一系列的重要政策组合。教育行业治理也是一场持久战,源头治理才是关键。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为了降低学生和家长的校外培训的需求,校内的资源必须充分加以利用,让优生“吃饱”“吃好”,让差生也能迎头赶上。为此,中小学应该着力于减轻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老师应该花大力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教学方案,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消化掉知识的重难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布置少量家庭作业,或者不布置或者少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以拓宽视野。

另一方面,以压减教培机构数量为目标、以行业资金监管为手段、以规范教培行业为重点、联合各部门协同行动,有步骤地推进校外培训行业整顿治理,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外辅导的时间耗费和作业负担,还给孩子们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当然,我们不能错误地解读国家大政方针,从而导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种完全不让给孩子做课外作业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教育部《办法》实施以后学校将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作业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作业布置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具体情况让学生理解、巩固、创新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改进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办法》的颁布和实施,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要重新调整原来的办学思路、改变一些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讲,教育部《办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繁重的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压力下解放出来,让教育和教学重新回归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1、学校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师资不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教师在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时间延长,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全天候在岗,这给教师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大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杜绝课外学科培训和校外托管,减少学生课外课业负担,对于学生的在校时长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要求各个学校提供延时课服务,学生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通员工的正常下班时间。

二是教学内容需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也需要改进。随着“双减”政策的有序推进,为了减少学生作业量和作业时长,教师需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差异,随时调整和优化设计课后作业,尽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完成课后作业,更不能给家长布置学习辅导任务和批改作业任务,更也不能让优生批改全班作业或者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业。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素质提高的要求,提倡将学生在课堂所学知识积极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综合素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和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文艺兴趣爱好以及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力的培养和理想信念的树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堂内外良性互动。

三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安全责任会增加。增加学生在校延时服务意味着学校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生安全责任和需要更多的师资和增加财务成本等等,这使得学校在教育教学的管理内容上和支出项目上会有增加。

2、教培机构带来的竞争压力

长时间以来,商业资本蜂拥进入教育领域,为了逐利培训机构间进行着残酷的恶性竞争,校外学科培训市场的无序竞争和恶性发展同时也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疯狂蔓延的众多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争师资、争生源,其次,培训机构商业化运作和多元化创收的投资和管理模式,迎合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盲目拔高的要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学生和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抱有成见甚至怀有抵触情绪,教育主阵地由此转移,学校的教育教学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3、来自于素质教育与中考分流的矛盾

普通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一代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是广泛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最理想的场所:每个孩子都是热爱学校、尊敬老师的,孩子们对学校的热爱可以使得学校教育变得简单易行,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校园生活,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无不有利于孩子们幼小心灵的滋养、美感的培养、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同时孩子们更喜欢参与学校的各种文体科创活动,与同龄人分享成长的快乐。

但是,学校作为一类自身无经营创收来源和收入能力的事业单位,占义务教育绝对数量的公办学校是依靠财政拨款的“清水衙门”,以目前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言,政策面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各项活动只能星星点点地进行,不可能做到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中考分流的压力迫使家长要求学校应以教学为主。

 

三、教育部《办法》落地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策略

教育部《办法》落地后,学校教育教学主阵地的地位愈加突出,学校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

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既立足于课堂,大力提高校内的教育教学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教师松绑,让教师从大量的各种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开拓新的方法,改进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减负”的同时,做好学生成长过程的“加法”。这样,学生回归学校,学校教育就能实现“学足学好”的目标,真正让学校的课堂教育教学成为教育的“主阵地”。

诚然,教育部《办法》的目的是要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这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一个正确而明晰的政策指向:那就是发展高品质的学校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那就是我们常提的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角色定位和各自目标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目标一致,那就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目前学习和未来生活的主人。

在新的教育态势下,未来教育将会出现四大回归:一是教育重新回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即教育人文性的回归;二是教育将改变一直以来教育界盛行的“千人一面”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更宽泛、更高层次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人才培养的“精细耕作”,实现教育个性化的回归;三是随着社会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的普遍增加,教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从教育合作主体到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将更加具有开放性,从而实现教育的集智性;四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边界将变得模糊甚至慢慢消失,从而教育更加具有全域性。

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教育的四大理性回归,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学校主要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部《办法》实施后,全社会和全体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又增加了更高的期待,教育部《办法》实际上是给各级各类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要深入研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科学地回答“减什么”“减多少”以及“如何减”的问题。唯有切实改变传统那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用不断创新的理念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体教职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国家百年教育大计。反之,中小学校如果误读教育部的《办法》,擅自盲目减负或者实施校内变相培训以增负,则会适得其反,最终会以降低学校办学质量、降低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质量为代价的。

二是积极整合和更新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师资配备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部分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音体美劳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更为稀缺,特别是在西部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情况尤为严重,往往一个教师身兼数职。

为了解决非学科类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掘和培养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大部分老教师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师范生,接受过严格而正规的师范教育,这部分老师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部分优质教学资源;学校还可以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师资到艺术院校或者科技单位进行专业培训,学成归来,即可上岗;另一方面可以发掘家长和社会中特别是一些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机构和民间艺人,让他们参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是加强教育教学科研,不断学习,提升能力。

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结合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未来的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地观摩和学习各地优秀教师的课堂和课外教学实录,深入细致地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设计水平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各种经过巧妙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热爱我们的学校课堂,从课堂受益,从课堂起飞。

有关教育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较为详尽的分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规程;加强校本教研和校际情报交流;落实学习困难学生名单和点对点帮扶制度;组织广大教师课后在线辅导答疑,提升教学质量。

四是尊重劳动,按劳付酬,鼓励教师额外劳动。

教师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艰辛和繁重,那就是教师的工作不分课中与课后、校内与校外、也不分白天和夜晚,在教育部《办法》落地之前,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艰辛和付出是全社会有目共睹的。教育部《办法》落地以后,教师们在校时间会相应延长,精力的投入也会相应地增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对额外付出劳动的老师给予适度的补偿和奖励,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避免优质教育人才的流失,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几十年曲折而又艰苦的探索,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道路,教育部《办法》将会使中国教育理性回归到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地位,这也是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使然。

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奔跑在教育教学这条“知行合一”的研究型的人生道路上的教育人牢记初衷、不忘使命。善于分析各种复杂的教育问题,善于处理不同的教育偶发事件,不断总结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及时地对教育方案进行调整、改进。教育过程中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这样又会激励教育人进行新的一轮教育探索。由此决定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总结,乐于奉献”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主旋律。唯有这样勇于奉献的人们,教育部《办法》的实施才会顺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