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接连获得“质量贡献奖”“零缺陷供应商”“品质协力奖”等奖项
吉林大华:连获质量奖项为哪般?
4月18日,在东北工业集团吉林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荣誉室内,笔者看到墙壁上新增加不少主机厂颁发的各种荣誉奖牌,其中,“质量贡献奖”“辆缺陷供应商”和“品质协力奖”三个奖项引起笔者的注意,也迫切想知道吉林大华连获质量奖项的原因。看到我的疑惑,陪同采访的党群工作部部长于猛用“设计、生产、培训、改善”八个字概括了其中的原由。
设计:守住产品的前沿阵地
“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然后才是生产出来的,绝不是检验出来的。”于猛介绍,吉林大华的质量管理从产品策划就深深植入“质量制胜”的理念,强调设计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在新项目立项初期,就充分利用“经验教训系统”,组织开发工程师回顾以往的问题,把历史问题横展到新项目产品上,从设计上规避历史问题重复发生。开发新产品时利用FMEA工具,采取多功能小组的讨论模式,规避质量风险。在设计方面强调评审、更改控制,通过PLM系统,在研发过程中实现各阶段研发数据存储、改进与共享,确保研发过程纵向有序传递,横向方便协作。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该公司充分发挥项目小组的作用,现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设备管理工程师、技术开发工程师、供应商管理工程师全面参与产品开发评审,从设计、工艺、设备、原材料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评审,从而规避因工艺、设备精度等问题带来的质量问题。
生产:把下道工序永远视为顾客
吉林大华以IATF 16949体系为基础,全面推行BIQS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内企业最高的三级考核。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将质量工作贯穿企业管理始终,实现质量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国际化。
近年来,该公司在提高设备能力下功夫,通过产线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数字化车间已建立2条双质量飞轮自动化生产线、6条挠性飞轮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自动焊接设备、自动组装、综合检验设备等过程的稳定性。同时,在已有的设备上增加自动防错的功能,自动化生产线和大量过程防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经验教训是质量管理不可多得的“财富”,定期的回顾就是对这种财富的保值增值。吉林大华将过去发生过的质量问题、新品开发获得的经验纳入到经验教训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公司级、车间级和班组级三个层级开展多轮的质量经验教训回顾,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找准促进质量提升的密码。
在对待质量问题方面,每一起质量问题都要追根溯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导致问题重复发生的风险点,把质量警示张贴到出问题的工位上。同时,在每条生产线前都设立质量关注点看板,把生产线上容易出现质量出问题的工位和出过的质量问题展示在生产线前端,让每一名管理人员在分层审核时都能对问题点进行重点关注。
吉林大华坚持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顾客的理念,不合格品按照“三不原则”,从装箱前检验开始向前追溯,直至追溯到不合格品生产工序,造成不合格品的操作者要分析出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制定不再产生不合格品的措施,并且受到教育和培训后才能把问题关闭。
培训:提升职工的质量意识
吉林大华始终坚持把培训工作作为提升职工质量意识的重要手段,每年都会通过线上、线下和现场对职工进行培训。“班组长和老职工是最熟悉和了解生产现场的人,他们的质量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每日班前会,都会由一名班组长或老职工,分享他们发现质量问题和规避质量问题的方法,把一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共同的经验。”于猛说。
去年3月中旬,吉林大华所在城市出现疫情,大部分员工居家办公。该公司每日通过“IATF16949&BIQS体系运行工作群”,分享质量体系相关知识及模拟题库,职工自我线上学习。4月1日,该公司举行线上质量知识竞赛,竞赛试题内容以体系流程文件、BIQS、设备管理、供应商管理等知识点为主,从各版块知识点中随机抽取50道题作为质量知识竞赛试题,职工通过识别二维码进行线上答题。该公司共有161名员工参加竞赛,其中获得80分以上职工占考试总人数的95.7%。
该公司常年开展中层管理人员上讲台活动,不但提升了管理人员对质量体系的掌握程度,还增强各部门按流程做事的意识。每年都会开展“为供应商送课程”活动,培训内容涉及8D报告、标识、可追溯性、不合格品控制管理等,得到供应商的好评。
改善:持续提升产品实物质量
为持续提升产品的优质品率,2022年,吉林大华针对质量提升制定92项改善措施,公司质量保证部每月跟进改善进展情况,不仅降低内外部质量损失率,更减少客户的抱怨。
该公司每季度都开展QC发布活动,年终,对评选出来的QC优秀案例进行奖励,有效降低和杜绝了质量风险。
开展“五小”活动,是该公司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齿圈型钢减肥及工艺优化项目是由一线职工王相文等5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改善项目,此前,齿圈加工现锯断料头,按照每根型钢为单环长度计算,锯断后料头长造成材料浪费;齿圈个别产品滚齿采用全切工艺进行外径加工,造成材料及人工成本浪费。王相文等人通过计算及模拟试验对型钢料头长度量化,优化型钢长度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对个别滚齿全切产品取消车外径及工艺优化。目前,通过对齿圈及惯性环型钢及加工工艺进行优化,不仅提高产品质量,还降低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160多万元。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供应商有直接的关系,为持续提高供应商的实物质量水平,增强其质量管理能力,该公司根据供应商质量表现数据和PDCA管理原则,识别需要帮扶的重点供应商,组建供应商能力提升团队,采用“一厂一策”的管理模式,对供应商质量管理能力进行帮扶提升、定向指导。在供应商组织内部导入公司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运用问题改进跟踪清单持续跟进供应商质量表现,推动供应商持续改进和能力提升。
吉林大华实打实地抓产品质量,也使得其研制生产的铸铁飞轮、挠性飞轮和双质量飞轮总成及齿圈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客户,不仅赢得了口碑,也从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陈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