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周刊 竹雪芹/文
说起吴越争霸,西施与范蠡则是绕不开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们不仅为勾践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湘湖周边留下了诸多经典传说和历史遗迹。
春秋时期会稽郡下诸暨(历史上诸暨曾经分上诸暨和下诸暨,下诸暨即今天的萧山)苎萝山下有个农户,家里生一女婴,取名施夷光。因居住村西,习惯称作西施。西施从小家境贫寒,靠父亲砍柴为生,也经常随母亲在溪边浣纱。
渐渐长大的西施出落得如花似玉。当年的湘湖还不能称作湘湖,但水域辽阔,附近西施生活的苎萝湖与之一衣带水。出众的美貌映入湖水,使得湖里的鱼儿慕名而来,但又羞于浮上水面。所以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又悄悄沉入湖底,一时间分不清是西施赏鱼,还是鱼赏西施。因此,后人留下了沉鱼落雁的美谈。
湘湖与苎萝湖这对连体姊妹,犹如一面天落宝镜,将一切美景收入其中。尽得山水灵韵之气的西施,貌若天仙,身姿窈窕,肤如凝脂,人见人爱。
年轻时的范蠡也是相貌堂堂,聪敏睿智。此时,风度翩翩的范蠡是越王手下首要的战将。
有一日,范蠡泛舟于湖面,寄情于越城山水之间,朗朗晴空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范蠡远远就望见了这位蹲守在浣纱石边上,一心浣洗的西施。这惊鸿一瞥,令这位七尺男儿在内心深处暗下决心。范蠡命船夫快快划船,驶向西施所在的位置。晃悠悠的船桨,令人心旌摇荡,仿佛将范蠡当时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今生必要遇见。
也就是这样的一次相遇,使他俩铭记一生。当范蠡的船靠岸的时候,西施已经起身,拿着浣洗好的衣服往回走。匆忙上岸的范蠡紧紧追去,却在一片茂密的竹林间与西施撞个满怀。此时,尚未从惊恐中回过神来的西施,以为路遇坏人。踹怀着一颗慌乱的心抬起头来,看见如此英俊的青年范蠡正痴痴地望着自己。范蠡面泛微红的样子,久久盘旋在西施的脑海。
范蠡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何时再见?”话音未落,害羞又紧张的西施显然已情窦初开,记着这位青年并告知:“苎萝村,施夷光,五日浣纱石。”便赶忙离去。这段相遇,令两人辗转难眠,五日之后的那天,范蠡早早来到湖边等待西施的再现。
清代诗人宋湘写下《范蠡载西施图歌》其一记载,“白纻衣边浣纱泪,乌栖台侧采莲歌。”可以推断西施与范蠡相识在盛夏前夕,而后一次相遇,范蠡则邀请西施上船,赏荷采莲。他们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语言,共同追求。作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遇见这个超凡脱俗的才子范蠡,可谓是才子遇佳人的良配。之后的几次约会更令他们钟情于湘湖山水,“朝亦复采莲,暮亦复采莲,妾心五湖水,妾梦五湖烟”,可以说两人是郎才女貌,出双入对,卿卿我我,流连忘返于山水间。
那一年,越国名臣范蠡为越王督造王者之剑。范蠡从矿渣中发现了色彩斑斓的奇矿,便与剑一起献给了越王。越王得之,赞赏有加,为其赐名“蠡”,并将矿石又赏赐给范蠡。范蠡后来访遍天下能工巧匠,把此矿石雕琢成一件精美饰品,作为定情信物送给了西施。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秋天,也就是越国将西施送去吴国的日子。为了国之大义,这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不得不放手。此时,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完成她的使命。在与范蠡分别之时,西施依依不舍泣不成声。西施对范蠡的真挚的情感,令天地日月为之惋叹。当西施的眼泪滴落在“蠡”上,泛出一道光芒,滚滚热泪凝结了相思,锁住了这对恋人的世纪爱恋与浓情。
辞别之时,西施依依不舍地将“蠡”送还给范蠡,意为留住范蠡,留住两人之间的情谊。封存在“蠡”中眼泪,氤氲流动,相思之情延绵无尽。后人便将“流蠡”,称作如今的“琉璃”。
多年后,西施完成了在吴国的特殊使命,与越国军队里应外合,取得了灭吴复国的胜利。西施与范蠡,终于在湘湖重逢。传说的结局有多种说法,但人们更愿意赋予它美满温情的画面。
这段流传湘湖的佳话,点燃了湘湖花海的灵韵,赋予群花颇具意义的存在。仿佛以十里花海铺设而成的十里红毯,既为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又为后来的恋人,拉开群花十里送红妆的新序幕。人们追忆这段美好的往昔,以此象征爱情的绵长与美好。
西施与范蠡相遇时,留给湘湖的爱情故事,让这个多情而柔软的湖泊,荡漾着永恒的回响。
(本文根据历史传说创作)
【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