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道险且艰,笃行可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野 刘红林


“在迪那及吐东Ⅱ期三维两个项目中,测量工序要更好地为钻井、采集等下道工序的兄弟单位提供优质、精确、合理的点位信息,今天开始的炮点障碍测量,就是攻坚啃硬的第一仗,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37日早上710分,在新疆牙克拉的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测量工程中心四队野外营地里,划破黎明前夜色的车灯蜿蜒排开,队长陈刚带领5支党员突击队和7个测量小组赶往工区东南段的迪那河及其高陡山体区域。

静静的迪那河

4-6月,是迪那河流量最充沛的季节,赶在河道上涨、水流湍急之前,将该区域地形现场变化的测量轨迹、直升机起降点的参考位置、减少现场施工的技术障碍等前期工作做好,是下步工序有条不紊开展的基础保证。

不同于其他的河道,迪那河不宽,直线距离不到40米,河水大部分是天山积雪融化后所成,河道底部被水流长期冲刷的卵石有的滑不溜丢、有的棱角分明,从河面上观测,水流速度不算快,涉水而过的时候能感觉到暗流涌动。

每天过河的时机只有两个时间段,一是上午10点多,山里气温上升得慢,水还不大,但也很冷;二是下午4点多,水流和水温都比较合适,但施工作业的时间短。

当天上午10:41分开始渡河,挑选最精灵、最年轻的王波去探路,随行的4个人在他腰间仔细拴好保险绳,通过投石入水选择最佳路线,每前行一步都要反复用树棍戳压,查探周边情况后,开始了第一次泅渡。

前行了不到5米王波就匆匆返回,原来除了河水刺骨寒冷之外,卷在膝盖部位的裤腿长度也不够。重新整理后,开始了第二次泅渡。这次前行了约10米远,王波又匆匆退回,原来看似平静的河面行进到中间段后,水流越来越大,即使有木棍支撑也难以站稳。

“你们没有下去感觉不到,脚底的卵石被冲得滚来滚去,人根本站不稳。”王波一再强调不是自己胆小。

“等会儿我们再试试,今天争取把河对面的几道测点搞完。”廖达权安慰他道。

高高的南天山

迪那河周边山体平均海拔在1800米左右,地表分布着无数沟壑、嶙峋怪石和断崖绝壁......眼前呈现的一切都符合极限挑战的条件,所以,这里还有一群“疯狂”的人。

层层叠叠、光秃秃的山峦上,抬头是高耸入云的山崖,低头是呈约45°的斜坡,左右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要在这样的地形找到一处可供直升机降落的地点,注定了严伟所带领的小组工作量必然很大,意味着他们沿山体兜兜转转的范围更广,遇到的困难更多。

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合适的地方,中间横亘着一道5米长的凹壁,下方深约7米,周遭全是酥松的厚黄土,根本无法打保险绳,换一条路谁也不知道要绕多久,能不能绕到。

岩壁周围有明显的裂缝和凹凸不平的突状可供支撑,现场安全评估后,严伟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挖路!挨着岩壁挖,要比平时挖得更宽、更深一些。”伴随着小锄头有力挥舞溅起的腾腾烟雾,天堑变为通途。

距离他们不远处的杨翔小组也没有轻松多少,沿着测线攻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规划的范围内从每一座山腰横切至山顶,除提供好测量轨迹便于后续放样外,还要全力配合下道工序,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安全、生产信息与偏移物理点合理性的分析。

这是个需要胆大心细的活,要考虑到钻机摆放的位置、采集设备的正点率等诸多方面,在障碍测量过程中,他们施工的环境往往都是冲着最极端的地形展开踏勘。

这样一组数据或许能体现出他们的不同:保险绳,一般班组准备70米,他们要准备160米;钢钎,一般班组准备6根,他们要准备18根;手套,一般班组准备3付,他们要准备12付……

道险且艰,笃行可至。越严峻的施工环境,越能激发大家昂扬的斗志:爬更高的山、走更多的路、吃更多的苦,同时,他们也把山地物探人的铁军精神在此深深地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