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代军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达825967.4亿元,同比增长8.3%。(1)同时,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有企业有99家,比2012年增加57家;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规模效益不断上台阶,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31.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底的81万亿元,营业收入从22.3万亿元增长到39.6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2)
面对蓬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需要在效率效益、产业布局、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投入,推进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第一,抓好“专”的着力点。积极推动专业化经营,引导专业化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整合的资源与市场多样化需求衔接匹配,以实现专业化产出与市场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一是积极参与重点领域前瞻布局,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参与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深度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立“数值化”和“数资化”支持平台,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推动国有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进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推动专业化整合、专业化重组,培育、支持和发展一批专业化国有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增强产业韧性,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三是完善国有企业专业化品牌建设制度体系,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明确实施路径。开展国有企业品牌资产评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专有品牌价值估值体系。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品牌建设成效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第二,抓好“精”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国有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所产生的效果相对较低,要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就要持续推动国有企业做好精准管理、精细化管理,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补位,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发展效率。一是梳理资源类型,分门别类形成资源管理台账,发挥资源精确流动的作用。二是建立精明、精干的经营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懂经营、善决策、会管理”的人才,重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选派到管理一线磨砺,为国有企业发展储备一批“细致精当”的后备人才。三是加强“精益型人才”的配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战略规划,着力形成人才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事业中来。
第三,抓好“特”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国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为前提,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一是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发展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去谋划,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学、促学、督学”的作用,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研究解决问题作为着力点,以抓好重点领域为切入点,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党的建设要求嵌入国有企业治理的重要流程和关键环节,有效提升工作效能,推动党的建设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
第四,抓好“新”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从“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到“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再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成为了国有企业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修课”,尤其是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以创新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增强核心功能,需要打造新产品、创造新技术、探索新管理、创设新模式。一是增强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引领创新作用。充分发挥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的“主力军”作用,着重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研究,推动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现代化国有企业高质量研究体系。二是增强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健全同研究贡献相匹配的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等制度,鼓励国有科技型企业与其他科研机构、高校开展联合攻关,组建创新联盟,集成各方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创新研究先锋力量。
(作者为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参考文献:
(1)《2022年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8.3%》,http://bj.mof.gov.cn/ztdd/czysjg/jyjl/202302/t20230227_3868474.htm
(2)《新一轮国企改革瞄准“提升核心竞争力”》,http://www.legaldaily.com.cn/Company/content/2023-02/24/content_8825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