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
3月7日,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变动最大的当属金融监管体制,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都有涉及。撤销银保监会,在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这意味着,具有20年历史的银监会也成为过去式。央行大区行和县级支行将走进历史,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工作局、金融办公室等也会成为历史。
这次金融改革采取横向整合优化原“一行两会”职能,纵向精简合并下设分支架构的方法,改革思路采用功能与行为监管为导向,协同宏观政策与微观监管,厘清中央机构与地方分支职能,厘清监管与服务(经营)职能。我们可以想得更深些,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模式将会形成,并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内涵
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共计十三项,其中六项是金融。现在对这六顶内容进行挨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内涵。
一是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新设金监总局是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的重大举措,其统筹微观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职能的定位,与海外一些国家的“双峰监管”模式有相通之处。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将原来属于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的职能划入。同时告诉我们,过去的监管和服务(发展)职能混淆的局面得到改变。搞监管的人,不要触碰金融发展事宜。主管金融服务和发展的人,不要触碰监管事宜。
二是深化地方金融监管。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这告诉我们,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那就意味着金融监管将会是垂直管理,一杆到底。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纠结不清局面终于理清。过去地方政府一旦缺钱,就找银行贷款,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实际是泡沫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未来,金融机构将与地方政府深度切割。以后再随意对银行指手画脚,极可能触碰高压线。以后,中央将加强地方金融监管。
三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债券发行审核统一划归证监会审核,改变了过去多头监管局面,有利于债券市场更规范运行。这与银保监会转为政府机构是一样的,将金融监管与服务(发展)深度切割。事业单位介于行政机构与企业之间,一般而言可以从事经营活动,可以营利。改为行政机构告诉我们必须按照行政法规行事,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四是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及分行营业管理部、总行直属营业管理部和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分行,直接把县一级的央行撤销了。这告诉我们,块块管理,彻底成为条条管理,一下一条线,一贯到底。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统筹优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不再加挂金融工作局、金融办公室等牌子。
五是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按照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相关管理规定,将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管理的市场经营类机构剥离,相关国有金融资产划入国有金融资本受托管理机构,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统一履行出资人职责。将央行对金控公司的日常监管职责,以及央行、证监会有关金融消费者及投资者保护职责都划入金监总局,强化了微观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统筹。这告诉我们,金融类企业要由金融监管总局监管,过去在财政部、国资委与银行本身的金融企业集团,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这告诉人们,金融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金融将始终坚持国有主导。
六是加强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统一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机构均使用行政编制,工作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统一规范管理,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待遇标准。这告诉我们,本次改革明确一边加强金融监管,是机构管理;一边加强监管人员行政化,是队伍管理。
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可以说,金融体系改革与治理,是本次机构改革的最大重头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体制最大的改革,是对金融领域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从金融本身来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离,服务经营权与监督权分离,服务经营队伍与监督队伍分离。一是监管中立,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工作科学性、合理性和有序性。有效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职责,规范金融市场运行秩序,更好地支持金融创新,控制金融风险。二是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统一债券发行规范,提升资本市场融资效率等,将有助于加快完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效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三是增强对投资者保护。集中监管、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规范运行,促进财富管理市场蓬勃发展。四是提高金融管理的效能,从宏观管理、监管体系、构建网络、隐患排查、体制保障等方面筑起制度“防火墙”,将金融监管的关口前移、下移,降低风险。五是提高队伍的素质与水平,堵住金融系统内部祸起萧墙的漏洞,将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消除了灰色收入带来的隐患。
重要的在于,本轮改革是从金融层面上,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质、不变色。金融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必须接受国家的强力监管,必须坚持国有金融主导制。这是保障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国企姓国,金融体系要掌握在国家手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类企业都可以成为市场主体,民营企业所占份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发展。所谓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根本目标,就是要保障国家主导金融,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不变质。
下一步金融改革
及其对金融企业的影响
我国金融监管框架调整的轨迹遵循分步实施的战略,逐步搭建“三层+双峰”的改革目标。首先,进一步做实“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并逐步建立其自上而下的监管组织体系及行政管理框架,在不同的层面履行金融监管协调和统筹职能。在巩固“三层”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双峰”模式。
其次,在各地金融成立金融监管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方在“7+4”及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能力,让基层成为发现风险、控制风险和处置风险的一线阵地,补齐“三层”中的“底层”。
这次改革,对银行系统的冲击是巨大的。将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相关职能上收至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对边境或外贸结售汇业务量大的地区,可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中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派出机构方式履行相关管理服务职能。这意味着,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最后一层级分支机构,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工作要重新安排。改革方案中“不再保留中国人民银行县(市)支行,意味着超4万人的去留问题,当然解决问题难度不大。
银行仍然要发挥重大作用,要着力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明确中央银行基本职责和政策目标,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行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正确处理管放的关系,也更强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目前,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公布,具体实施很快推行。大家关注“一大”(金融集团)“一小”(小贷公司等)机构的监管方向。此次人民银行金控公司等金融集团监管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集团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方向,会出来的;以小贷公司为代表的“7+4”组织监管,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地方金融监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7+4”类组织的地方监管要求,此次改革强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的监管体制,下阶段“7+4”组织的监管归属也会解决。
现在企业债划归证监会审核,债券市场的“九龙治水”格局终于被打破。对国企有好处。证监会或专注于直接融资建设,特别是此次明确将企业债与公司债进行统一化管理。企业债的发行人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其募集资金用途更加强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主要用于战略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公益性事业等不同用途。下一步企业债的核心功能定位不会变,发行主体融资所发挥的特殊政策用途等仍然存在重要的价值。伴随发行审核调整,未来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进程可能加快,后续一系列的登记、清算、结算、交易、支付不排除会进行重新整合。
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对金融行业整体有利,对于金融企业则是喜忧参半。持牌金融机构影响不大,对于地方金融企业则会加强监管力度,进而导致行业两极分化,会淘汰部分地方金融企业组织,经过优胜劣汰,实现地方金融企业组织整体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整个金融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可以预见,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本轮金融改革必将产生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引领着中国经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安全发展,行稳致远。
(本文系根据讲课内容,并根据学员提问解答补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