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北重集团落实人才战略 推进科技创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新燕  白仙娥  徐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北重集团深谙其重要性,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在人才上“放大招”,优化“引育用”,打造了南京研发中心“人才飞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017年,从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后的刘飞飞进入北重集团。五年时间,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重点基础科研项目、国家级型号类等项目十余项,他组织公司和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相关人员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首次在公司开展了坦克炮射击精度提升技术的研究,在探索火炮的“无人区”,已经逐渐成长为国家火炮核心技术的推动者。

不仅如此,2021年,兵器集团青年科技带头人刘飞飞作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受邀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七一”庆祝大会,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光,更是对北重集团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肯定。

破解引才困境 构筑“智汇”高地

北重集团根据“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能力拓展之地”“三地”建设思路,充分借助南京地区的地域优势和南京理工大学在火炮研究领域的人才资源,通过有针对性地招聘、提高人才引进待遇等措施,采取“广开源”和“精甄选”策略,引进了南理工、北理工等共88名毕业生加入公司研发团队,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85.2%,专业分布于火炮总体及发射系统的不同领域,公司研发人才结构、人才素质得到优化,有效破解了引才难困局。

公司依托王泽山院士工作室、芮筱亭院士工作室、筹建中的陈光院士工作室,以兼职外聘、智力咨询、交流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集聚,实现“借脑”发展;在面向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的校园招聘基础上,加大面向成熟性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招聘力度;依托国家海外人才专项计划,探索“校企联合、共引共用、以才引才”等多种模式,打造企业、高校、专家开放融合式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破解人才匮乏 夯实技术基础

北重集团建立健全送学进修路径,加大出国及线上培训力度,先后组织10余名技术骨干赴俄罗斯、以色列培训,助力青年人才的各条“河流”早日汇入科技强军、兵工强国的“海洋”,让青年人才在事业拓展和知识迭代中提升思维层次、淬炼思维模式。

公司加强与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采取联合团队建设、专业培养、优化项目管理等方式,在合作共研、技术共享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通过头脑风暴察实情、找症结、谋良策、解难题,完善机制、解决问题、制定责任清单,围绕公司武器装备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和瓶颈技术问题,面向共性基础技术领域,重点开展仿真、力学、火炮自动机、电气控制基础性及“无人”和“智能”装备前沿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等项目研究。

探索机制创新 激发人才活力

结合南京研发中心自身科技创新特点,公司探索高层次人才契约化使用机制,为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合作模式;持续完善项目负责制、“军令状”机制,开展重点项目“揭榜挂帅”,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围绕“卡脖子”、原创技术,探索校企双方人员交流或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双向交流机制,完成特定课题和项目攻关。

公司做好“刚性+柔性+亲情”引才文章,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百花齐放。实施科技人员市场化薪酬机制,对高层次核心骨干人才,采取协议工资、谈判工资和年薪制等契约化管理,对引进的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争取当地政策,加大落实户口办理、子女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保障力度,实现待遇留才;探索成果转化收益分红、项目跟投、虚拟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实现事业留才;重视人才队伍忠诚度培养,营造重才、爱才、惜才、扶才的浓厚氛围,团队具有活力,实现感情留才。

88名职工均为青年职工,探索项目经理负责制,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已培养出1名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带头人,1名公司科技带头人。在某项目中施行了“风险抵押金”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创造力。对“领军型”“潜力型”“黑马型”科技人才、给足时间空间及条件,让他们迸发创新创造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