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危势见忠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黄俊杰 

    在广东陆丰湖东镇华美村,口口相传着陆丰革命前辈卓三盛等人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笔者前去了解,穿越时光的隧道,记录这一段峥嵘岁月。

    在村民与烈士后裔的讲述中,笔者梳理出这样的历史脉络:1923年4月,彭湃到陆丰发展农民运动。6月,陆丰县总农会成立,全县各地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8月,湖东下尾村成立了以卓何合为会长的农民协会,领导村民开展减租减息、打土豪劣绅的活动,成为海陆丰开展农民运动较早的村庄之一。

    卓三盛是卓何合的胞弟,1881年出生于湖东下尾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深受大哥的影响,与当时一样深受革命思想影响的同村卓斟、卓孝德、卓乌必、卓妈照、卓妈港、卓户、卓亚真、卓妈运、卓妈周、卓厚、卓烈等人,先后加入了农会。身材高大、胆大心细的卓三盛于1925年投身革命,参加了农会与赤卫队,先是当通讯员,几经锻炼,担当下尾村农会的财粮干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成为村农会的主要骨干。

    1927年10月3日下午,湖东地下党负责人陈宗尧接到了中共海陆丰县委负责人张威的紧急通知,要完成接应南昌起义军南撤队伍的任务。陈宗尧接令后立即指示卓何合组织人员秘密进行。卓何合知道任务紧急而艰巨,需要革命意志坚定、应变能力强、忠诚可靠、胆大心细的人,才能担当。于是,他秘密叫卓三盛、卓亚真等完成这次任务。卓三盛、卓亚真带着10多名赤卫队员,立即潜行前往接近惠来县大南山区的云落乡接应,于10月4日接到了南昌起义军部分南撤队伍20多人。此时,敌人便跟踪追来。危急中,卓三盛带几名赤卫队员先护送南撤队伍赶往湖东,卓亚真带几名赤卫队员断后。激战后,卓亚真负伤被捕(后遭杀害,时年34岁),赤卫队员阵亡。卓三盛等人抄山路小道悄悄将南撤队伍安全带往湖东。

    途中,卓三盛得知,他们护送的南昌起义部分南撤队伍20多人中,有贺龙和刘伯承、廖乾五、林伯渠、徐以新等领导人。他决定将位于甲西、南塘、湖东交界处,平时是下尾村等15个自然村村民集结点、又是周边农会和赤卫队集中联络的“仙公庙”(今莲峰古庙)作为中途休息点,并马上安排林妈天等人筹备了番薯、粥等食物,做好秘密保卫工作。

    夜深时分,卓三盛他们与护送的南昌起义部分南撤队伍终于到达下尾村。卓何合与卓三盛马上将贺龙和刘伯承、廖乾五、林伯渠、徐以新等人,秘密安置在卓何合的“何德居”和卓三盛的“安得居”歇息。接着,贺龙一行与湖东地下党负责人陈宗尧、下尾村农会卓何合和卓三盛等在“安德居”厅里召开了一个秘密简短的会议,强调最关键的是要解决食物、衣服与药品等问题。看到贺龙他们疲惫不堪,伤员伤口又无法愈合,卓三盛自告奋勇,摸黑前往南塘找该地大户人家、自己的亲家陈一记,筹借了一批粮食和衣服,再筹备了一些中草药等药品,然后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运载回家。

    10月5日,卓三盛在卓何合的指示下,派出赤卫队员暗中巡察打探敌情,做好一切保密工作,之后自己前往湖东农会与陈宗尧等人商议凑集船只、护送贺龙等领导人渡海去香港事宜。陈宗尧马上安排租赁大货船和调集其他船只在湖东港口待命。在极度保密下,贺龙一行在“何德居”与“安得居”休养生息,安全地度过了3天。

    10月7日,根据组织安排,卓三盛带着全副武装的赤卫队员护送贺龙一行悄然来到了下尾村的制高点“三盆岭”,对海上与周边的情况再做细致观察。“三盆岭”山上怪石嶙峋,树木茂盛,便于隐蔽。看到没有异样后,卓三盛又带着贺龙一行直奔海边的“定壮庵”(现称“东来岩”),进入旁边山洞里停留,等候海汛消息,寻等风浪较为平静时出港。不久,又出山洞,走小路,赶往5公里开外的“吴爷宫”。这里出港快,而且陈宗尧的家就在附近,便于应对突发事情。潜至当晚,卓三盛与赤卫队员将贺龙一行用小船载至湖东港的“前海”, 这是赴香港最近、航线最易走的最佳下海点,再飞快地换乘早已准备好的大货船,子夜时分,贺龙一行乘船下海出港。只见船只像离弦的箭,飞也似穿入大海,一下子消失在夜色中……

    走进华美村,穿过曲折的狭小巷道,笔者来到了“何德居”与“安得居”。这两座屋相隔近在咫尺,只有几步之距,沟通很方便。这两座屋,共为革命献出了7个人的生命,产生了7名烈士。如今,两座屋的门前都悬挂着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红底黄字的“光荣烈属”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