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加强川渝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邓益婷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

202210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10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加强川渝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经济圈还有明显差距。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4万亿元,分别仅为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的26.8%58.7%77.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7.6万元,分别仅为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的65.0%52.1%87.4%;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万元,分别仅为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的73.5%49.3%87.8%。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处于增长极发展的初级阶段,通过川渝协同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加快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任务。

第一,推进川渝协同创新,促进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首先,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增强源头创新能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通过创新金三角建设引领经济圈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资源向经济圈集聚提供平台支撑。协同向国家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经济圈,通过分工合作整合川渝科研实力,共创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中心等,集成发挥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圈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其次,协同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提供制度支撑。协同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共同制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案,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在经济圈内形成更多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在经济圈内顺畅流动和及时转化,最大化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最后,共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为创新资源的需求者与供给者提供平台支撑。整合川渝两地的技术市场,在技术市场的交易规则、交易方式、交易流程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为经济圈内技术服务和技术成果交易提供市场条件。共建经济圈技术市场线上交易平台,为技术服务与技术成果交易与转化提供便捷、安全的网络交易空间,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第二,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培育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整合川渝两地产业链条以形成有特色的增长动力源,依据比较优势和市场条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布局产业发展重点。一方面,立足经济圈现有产业优势,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合作。联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经济圈协作效率。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借助重庆雄厚的汽车产业配套基础和成都优越的研发创新优势共同推动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整合双方在软件和硬件领域已有的相关积累,巩固成渝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规模优势共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轨道交通装备协同发展体系,共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通过强化主机引领、推动双向配套、促进集群发展、形成一体化工业基础和产业体系,共建西部通航产业集群等。另一方面,发挥川渝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布局。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都市圈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研发设计、总部经济、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川南渝西地区、川渝中部地区等腹地城市发展制造配套产业、资源型工业以及旅游业和特色效益农业,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延伸完善升级。川东北渝东北地区要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物流通道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农业、旅游等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第三,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圈协调发展。一是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经济圈统筹协同发展。大力提高重庆市区、成都市区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和创新步伐,致力发展高端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聚焦高端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大数据、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强重庆、成都区域协调合作,推动重庆“西扩”与成都“东进”,建设好成渝发展主轴,共同规划和建设连通两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出川出渝大通道,形成相向发展态势。二是加强经济副中心建设,提高副中心发展规模和质量,使之成为集聚乡村人口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各自周边地区中小城镇发展的地方经济增长引擎。绵阳应充分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建成川北经济副中心;宜宾、泸州应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工程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副中心;南充、达州重点锁定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川东北经济副中心;万州应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深水良港优势,大力推动物流、商贸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黔江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第四,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在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方面发力,推动川东北和渝东北地区、川南渝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推进铁路干线运输网络和集疏体系建设,加快成达万、成渝中线等高铁建设;加强多式联运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合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枢纽推动中国西部“空铁公水”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综合物流和多式联运发展,提升经济圈交通能级;进一步完善毗邻区域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打通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断头路”,避免“绕弯路”;着力解决线路质量不高、运输安全设施不足、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人员往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圈建设提供交通体系支撑。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川渝信息通信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圈建设提供通信设施支撑。加快经济圈5G网络发展,打造成渝“千兆城市群”;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创新,强化川渝两地数据双向流动,建立5G融合应用创新高地;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动两地通信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圈信息高效传递和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