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对山水画“皴法”的 一点体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包沁雨


   水墨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由文人画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画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在明清两代有所发展。我对于水墨山水画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就是它同时强调写意的气韵与笔和墨的运用。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皴法。关于“皴”的解释《说文解字》作:“皮细起也,从皮夋声”。皴法作为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是通过对毛笔的各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驾驭水墨,来对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等的一种表达。这些运行方式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根据不同的形态,皴法可分为点皴,面皴,线皴,还有斧劈皴,披麻皴,牛毛皴,拖泥带水皴等。皴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皴”与绘画的关系早在《梁书·武帝纪》中有:“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古人说:“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笔耕墨耘”“笔歌墨舞”“笔中蓄以墨趣,墨中蓄以笔情”,无一不形象地说明了笔与墨两者相辅相成,而这种笔墨关系的表达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皴法来实现。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了解、学习中国水墨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皴法即是在谈用笔。中国画的水墨能在宣纸上产生独特而美妙多样的纹理状态,全靠着对笔与墨的运用章法。传统理论上,对笔墨运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晋谢赫《六法论》中所说“骨法用笔”,不仅专指用笔的技巧,更是推重人的“骨”、“气”,骨气即人的品格、气节。中唐以后,水墨画兴起,对墨的运用也更加重视起来。荆浩在《笔法记》里也曾说:“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在这句话里他想表达的是,用笔用墨,是有法可依的,但即使应该遵循着章法,同时却也不为陈规所拘,而是融会贯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以至于有“如飞如动”的气韵;能以水墨在浓淡深浅的不同状态下皴擦点染出所绘之物的高低浅深的外表,自然流畅,仿佛不是用笔表达出的一样。他一方面要求表现对象的真实,另一方面要求表现效果。而笔与墨相互生发,氤氲冲和所产生的气韵,恰恰正是构成中国画意境的“气韵生动”之所在。齐白石的虾之所以灵动,不就是因为他的笔墨兼备有形似与气韵吗?

    由此看来,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水墨画的表现更具有特殊性,因为它的运用笔墨的手段与情感与心境的表现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直接的联系,水墨实际上成为了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它里面蕴含了深厚广博的技法与相关的文化知识,还待我们慢慢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