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关于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作用的思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四川省委党校法学部  杨树人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11月10日,司法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提出支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20项措施。其中要求“在2018年底前为重点民营企业开展一次全面法治体检”。11月12日,司法部印发《关于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以指导法治体检活动的有序开展。2019年6月,司法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发文,要求推进“法治体检”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此后,“法治体检”成为我国服务民营经济、助力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3年来,法治体检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效果明显,但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的作用,需要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逻辑起点:深刻领会法治体检的时代意义

 

中国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民营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十八大明确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强调了这一基本方针。40多年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我国民营经济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民营经济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营企业虽然总量大,但大部分体量偏小、管理水平较差、竞争能力较弱、拥有的法律资源较少、预防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低。特别是时逢当前国内经济巨大的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不利形势,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要保障民营企业的发展,既要努力打造民营企业外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更要大力增强其内部的依法管理水平。因此,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适用的法律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应运而生。通过“法治体检”,为民营企业防范和解决各类法律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引,促进民营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维权,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坚实的法治保障。因此,为民营企业做好法治体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二、重点关注:聚焦“精准把脉”和“对症开方”的工作环节

 

从各地开展的法治体检活动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包括众多的法律服务项目,比如政策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服务、公证服务、调解矛盾纠纷、代理仲裁诉讼、对策建议、法律援助等。这显然是对法治体检最宽泛的理解,虽然这些活动对民营企业也至关重要,但法律服务的范围远远超过法治体检,如果用法律服务代替法治体检,可能会削弱法治体检本身的特殊价值。法治体检是根据民营企业的需求,通过深入了解和排查民营企业在组织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已存在的具体法律问题或潜在的法律风险点,并提出专业的排除或预防法律风险的建议方案,以提高企业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因此,法治体检是功在当前而利及长远的活动,而其他法律服务方式往往偏重于或现实或长远的利益追求。因此,法治体检应着眼于企业现状,关注企业的法律隐患,围绕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活动而展开,否则,可能偏离法治体检的初衷,影响法治体检作用的发挥。

要发挥法治体检的最大效能,则必须牢牢抓住法治体检的两个基本工作环节,即“精准把脉”和“对症开方”。“精准把脉”要求法治体检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方式,详细考察民营企业实际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并挖掘背后的根源,准确判断企业存在的法律问题。“对症开方”要求法治体检最终要拿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要针对现实法律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也要从防患未然的角度提出避免类似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因此,在组织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中要做到两个坚持。其一,坚持以法治体检作为法律服务的中心工作。现在国家已提出法治体检常态化的要求,足见其对民营企业异常重要。当然,在全面完成法治体检工作的基础上,对法治体检活动作适当的延伸服务也应得到肯定。其二,坚持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作为法治体检的核心追求。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都需要专业人士借助专业手段开展专门活动,因此,在律师团队的组建、工作流程的设置、工作方式的确定、时间节点的把握等方面都应全面衡量、精心设计。

 

三、路径探讨: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为保证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开展,需要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制定长期适用的规则体系。为确保法治体检工作有章可循,减少法治体检活动的随意性,避免搞形式、走过场、应付性的法治体检活动,可由司法部以部门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法治体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组织及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法治体检的过程、程序和基本方式;总结和评估等重要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在开展法治体检工作时可以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做出细化安排,用标准化的流程和清晰的步骤引导法治体检正常进行和民营企业密切配合,确保法治体检“管用”“好用”。

其次,按需求确定服务方式。为保证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经济、实用、有效,需要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应的法治体检方式。一是依据企业规模确定体检方式。可以筛选中小型民营企业中有一定实力且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重点体检对象,对其作“全面”加“深度”的法治体检,而对其余企业可做一般性法治体检。二是依据企业易涉及的法律风险类型确定体检方式。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易涉及法律风险,比如,劳动密集型企业易涉及劳动法律风险、制造流通类企业易涉及债务风险,房地产企业易陷入融资和政策调控风险等,可依据法律风险的类型对企业进行专项法治体检。三是结合“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除了必须深入企业以获取详实信息的项目外,应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法律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等网络终端为基础,建设多元化的“法治体检”信息传输平台和“法治体检”自测平台,让民营企业获得更为便捷的法律服务。

最后,建立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法治体检是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的一项免费法律服务,但法治体检工作毕竟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否则必然影响法治体检工作的常态化和成效。同时,法治体检主要是由专业律师实施,但参与法治体检可能影响律师的正常执业和收入。因此建立法治体检的资金保障和人员激励机制较为迫切。关于经费保障机制,可以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并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方式解决。而在激励措施方面,可以对参与服务的律师在保障不减少其正常收入的同时,再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或补助。此外,对“法治体检”中表现突出的律师和其他参与人员、相关组织,可以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以增强其参与法治体检的荣誉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