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锦
历史将会记住:中国金融3·16会议。
据新华社3月16日报道,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议题的内容是“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这是两会结束5天后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非常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会议。这个822字的会议消息,内涵丰富,背景厚重,句句千斤,发人深省。这次会议及其带来的效果,与中国企业息息相关。尤其对金融企业、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有莫大的影响。
七天内的五次重要经济动态
在两会刚刚结束的一周,连续发生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11日得到通过,两会结束;第二件事,是四天后的15号公布了前两个月经济发展数据,亮出最新企业动态;第三件事,是国务院金融委的这次会议;第四件事,是中央财政金融五部门开会,部署稳增长。第五件事,是股市由衰转盛,上市公司出现一片涨停景象。后面三件事情,发生在同一天,3月16日。
在一周之内发生的这五件事情都与一个主题有关,就是“稳增长”,都与企业有关。“稳增长”,是在稳字当先、稳中有进的基调下提出的任务。“稳”就是“进”,而“进”才能“稳”,这是前进的辩证法。如果过度强调“稳”,而不动身,无所作为,最终也“稳”不住。“稳”是为了更好地“进”,“进”也是为了更好地“稳”。稳增长政策已定,何以落实较慢。政策需要落实,发展需要活力,增长需要动力。企业期待政策落实,如盼春雨。
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的关键时刻,这一周发生的事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件件与企业有关系。
五大“难点”的破解
这个消息前面提到的五个问题,一下子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这五个方面都是政府工作报告讲的,也是大家形成共识的,并无分歧。但是,现在成为稳增长的突破口,或者说五个“难点”,亦是当前容易形成阻碍的关隘。
从统计情况看,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基建同比增速为8.1%,2021年全年同比增速为0.4%。整体形势发展呈现稳增长趋势,令人放心。然而问题也得到暴露。国务院金融会议针对当前市场最为关心的五大热点问题,均作出明确表态。
这五大问题包括,宏观经济运行、房地产企业、中概股、平台经济以及香港金融市场稳定。
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一定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
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
关于中概股,目前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会议还提到,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这告诉我们:资本市场,必须稳定;海外股票,可以上市;地产风险,需要化解;严厉监管,迎来拐点;香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对于资本来说,摁下红灯,但同时亮起绿灯,以后的路便也好走了。
以房地产业为例
五个问题多是金融政策与企业的关系,且以房地产企业为例。
房地产企业的风险主要在于预付款收入占整个流动资金比例过高,从5年前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52%左右,如果房子卖不出去,流动性就会有很大的紧缩。房地产企业还有大量美元债券会在2022年到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从今年前两个月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0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6%;商品房销售额15459亿元,下降19.3%。形势并不乐观,房地产投资能够逐步稳下来进而保持正增长,房企资金压力方可缓解。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意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显然,如果拿不出“有力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如果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拿不出来,政策就难以落实。房地产市场如果上不来,房地产企业资金链面临断裂的风险,涉及到贷款发不出去。来自民间的居民消费购房,这是一个大头,影响金融,还影响到投资政策问题、消费政策问题,金融政策问题,也牵涉到产业政策问题。一系列问题都出来了。
五部委同时发声救市
国务院金融委及时召开会议,是全球和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资本市场呈现单边下跌的情况下召开的,是在前两个月出现的种种新情况下召开的。
今年2月份以来,国际风云骤变,本土疫情重现,受多重因素影响,中概股发生了严重的踩踏。由中概股到港股再传导到A股,剧烈的波动之下,不少人对未来出现迷茫和疑虑。对市场关心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回应,传递出稳定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明确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经济和金融大局稳定。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召开,接着是连续的会议: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外汇管理局发声,信息量极大,可以说是给市场一颗定心丸。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回答新华社记者说,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人民银行提到,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证监会: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银保监会:加大融资供给,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外汇局:引导市场主体更广泛使用汇率避险工具。
消息一出,A股和港股应声大涨
国务院金融委开会前,A股持续震荡调整。3月来,上证指数从3500转眼间就快到了3000点,一天下一个台阶。在16日上午,A股再度到了危机时刻,大盘一度杀到了3023。股民朋友心中的3000点“铁底”,岌岌可危。
13点15分左右,金融委会议消息突然出现,市场情绪受到提振,A股的券商等金融股集体爆发、直冲涨停。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扩大至20%,为该指数推出以来盘中最大单日涨幅。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均涨超20%,美团、京东集团、快手均涨超28%。
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涨?与政策巨变有极大关系。在中概股审计监管上,中国或让步,中概股退市危机缓解,也缓解外资抛售中国资产的压力,坚定他们增持及长期持有中国资产的信心;对房地产承认其是经济支柱,政策底已经出现;货币政策又要宽松,去杠杆让位于稳增长;积极组织保险在内的资金入市维稳,避免股灾恐慌进一步蔓延。这些因素,是政策见底的标示。
经券商中国粗略计算,A股市值较前一日增长3万亿,港股市值较前一日增长约2.55万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2万亿。5万亿元,可谓史诗级增长。
把增长提到“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
外部影响波诡云谲,内部对不确定性更觉担忧。今年两会,公布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企业,政策组合拳出来了,关键在于落实,在这时候需要铁的执行,铁的监管,铁的手腕。
“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国务院金融委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协调和沟通力度,必要时进行问责。”
“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如果未经金融管理部门允许就出台重大政策、导致不良后果的,就要进行问责”。指向如此准确,批评直指症结。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经济会议消息的结尾出奇地加上一段“各方面必须深刻两个确立的伟大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把保增长中的问题和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结合起来,说明是不是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的做,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的部署去做,已经是政治问题,不只是经济问题。
五家机构发布消息,以外汇局的消息为例:会议强调,外汇局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金融委的工作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保护产权和“两个毫不动摇”。
“问责”“两个毫不动摇”“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层层传达下去,直抵基层。
“3·16会议”,扭转局面。使人想到2016年4月8号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权威人士谈形势》,那是在宣布供给侧改革以后,遇到了阻碍所发表的战斗檄文,具有冲破困难,扭转乾坤之力。
6年后的《刘鹤主持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研究当前形势》与《权威人士谈形势》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落脚于“形势”。这既使我们想到改革的艰难,同时也使我们知道,只有奋力攀登,克服艰难险阻,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显然,中国的人均GDP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它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征程的成果,但也意味着后续的攀登进程会更加艰难。
总理在7 天前的答记者问时对稳增长做了形象描述:登1000米的山峰,想爬10%只要100米,但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就是150米,而且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
这时候尤其需要坚定信心,尤其需要强调对企业政策的执行力。中国经济转型,就是要穿过风险、迎击挑战,以稳为桨,向新而行。越是面对变局,越要回归常识。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硬道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稳住企业,就是稳住未来。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必须稳住一季度增长,完成全年5.5%左右增长目标的需要。
春分已过,春和景明,百花可期。坚持稳字当先,稳中有进,我们的稳增长前途在望。中国企业将在稳增长的年代奋力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