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凤海 韩东雪
长夜漫漫,月影阑珊,总有一群赶路人在点点星光下奋力前行,发展的齿轮就在这群赶路人的脚下不停地转动。2月15日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评为“中国兵器杰出工匠”的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刘振利就是其中的一位赶路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5年,中专毕业的刘振利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集团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起初,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机加学徒工,对生产车间的一切都是懵懵懂懂。1996年,公司引进了日本的数控加工设备,设备厂家派人来简单地培训了几天就走了,留下了看不懂的英文说明书和工人师傅们的一头问号。
就在所有工人都摇头的时候,刘振利拿起了英文说明书,到书店买了一本英文词典,开始研究起来。经历两个月的边干边学,这台“洋先生”终于可以基本操作了,也因为这次刻苦钻研取得的成功,让刘振利对数控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坚定了从事数控加工的信心。同时,对关于数控的英文单词也记忆深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004年,公司引进了一台韩国设备,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公司领导要求刘振利负责调试这台设备并在一周后投入使用。虽然同为数控设备,可韩国设备和日本设备的操作系统并不同,刘振利尝试运用之前的调试经验来操作,可是机床就是“不听话”地随意运动,连最简单的加工指令都无法实现。这种情况下,他没有退缩,凭借自己爱钻研的劲头儿,成功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设备调试,同时,也成为公司从事对话式编程和Fanuc操作系统操作的第一人。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公司陆续购进了更加先进的数控设备,刘振利通过自学,加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使得他的操作技术日渐成熟,逐步掌握了FANUC、SIEMENS数控编程系统,CAXA制造工程师、MASTERCAM等编程软件的应用,由当初的技术“小白”很快成长为“技术大拿”。工作之余,他还不忘总结自己的技能成果,独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5篇论文。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刘振利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善于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柱塞式主缸体的精度要求很高,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柱塞式主缸体的镗线出现了振纹,导致零件尺寸和表面质量均无法达到图纸要求,零件的良品率很低。为降低废品损失,他打破传统,大胆创新,通过调整刀具形状,改良刀具角度,最终设计出新型的膛线加工刀具。这种刀具将产品返修率由原来的5%降低至0.02%,废品率降为0的同时,刀具寿命也提高至10倍以上。当年,在加工某型号产品时,他首次提出的采用螺旋铣丝代替传统攻丝加工螺纹的方式,解决了螺纹加工效率低、加工质量差的问题,该方法不仅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同行业中也得到借鉴和推广。
在Ebooster智能电控助力器研发项目中,公司需要一款尺寸数量多、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这种零件需要30余把刀,反复装夹加工才能完成。刘振利主动接过重任、刻苦钻研,带领项目小组进行攻关,最终以一次性加工满足所有加工要求的作品,交上了完美的答卷。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当年和刘振利同期学徒的人员,有的换岗、有的跳槽,只有刘振利依然坚守在生产第一线。因为热爱,他在工作中总是充满激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产品加工难题。多年的工作,他养成了勤观察,多动脑的习惯,27年来,完成重大攻关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振利在成长的路上,也收获了诸多的荣誉,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首席技师,吉林省岗位创新能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技能大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对我的培养,公司经常为我创造机会外出学习,让我参加各级职业技能竞赛,对我技能的提升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刘振利感慨地说。
2005年至2016年,刘振利每年都会参加职业技能大赛。2005年,他第一次参加长春市数控铣工职业技能竞赛,信心十足的他由于参赛经验不足,此次竞赛让他折戟沉沙,没有取到名次。当时的他,已经是公司里掌握数控加工方法的“能人”,这个结果对他的触动很大。比赛结束后,刘振利总结差距、查缺补漏,第二年他参加吉林省数控铣工职业技能竞赛时,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从此后,他就开始了参赛之路,每次都有突破,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刘振利先后取得兵器工业集团数控铣工职业技能大赛第1名,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第1名,第一届全国刀具应用技术大赛一等奖等优异名次20余次,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2年参加的兵器工业集团举办的第5届数控铣工职业技能大赛,42个子集团选拔出的80多名选手都对第一名势在必得。在比赛过程中,他沉稳发挥,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工出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随后,刘振利作为兵器工业集团选拔出来的选手参加了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选拔赛,成功入选中国代表队,参加了在美国费城举办的比赛,荣获团体银奖,并获得优秀选手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衡量的。”刘振利深知,企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一个人是无法实现的。他积极发挥技能骨干带头作用,不仅大力推广机加工艺和技能,而且还为公司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
2016年,以刘振利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刘振利开始由“前台”走向“幕后”,作为技能带头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艺传承上,精心培养“接班人”,为公司培养一批技术骨干。 “黄向晨2012年才到我这来,开始的时候对数控加工没有太多的概念,可以说是从最基础的东西教他,现在早已成为可以独立编程的调整工,是公司的骨干。”刘振利眼里抑制不住地自豪,“黄忠在2017年长春市制造业职工数控铣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二名,现在已是吉林省技术能手,成长为高级技师了。”
东北工业集团所属蓬翔公司加工中心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常年使用手工编程的设备,没有进行过软件编程方面的学习,编程效率低,无法很好实现复杂零件的加工,技能人员对学习软件编程有着迫切的需求。2021年9月,刘振利走出大师工作室,前往蓬翔公司对加工中心操作人员进行mastercam软件培训。在4天的培训过程中,他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知无不言,即使是很基础的问题他也耐心解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分享给他们,其中的吕超杰和杨学敏在10月份东北工业集团举办的数控铣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27年来,刘振利一直坚守着那份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他多次组织技能人员培训活动,培训时间300多课时;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标准、试题库编写9万多字;培养高级技师4人,技师5人。刘振利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吸纳培养成员20人,全部为公司级骨干以上人员。工作之余,刘振利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工作室里组织徒弟搞点小革新、小发明。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工作室完成技术攻关项目51项,获得专利14项,在知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为公司节创价值3746.46万元。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黑夜前行,只要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点点星光亦能照亮前行的路,平凡的岗位也可以演奏出不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