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淮河还显得有些清冷,中安联合码头却是热火朝天。卸船机抓斗上上下下不停地抓取着煤船中的煤炭,一船船的煤炭就这样顺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向2.5公里外的储煤仓,保证了中安联合煤化工装置的正常生产。
“截至今年1月,散货码头已连续安全运行近3年时间,累计接卸煤炭突破1000万吨。”中安联合储运部负责人说。
中安联合码头是淮河上最大的码头,包括散货码头、大件码头和液体危化品码头三部分。散货码头于2019年4月底投用,承担着中安联合煤化工生产用煤入厂主要任务,年接卸能力在400万吨以上,曾创单日接卸煤炭2万吨的最高纪录。
“三年不到的时间,我们搬运了一座大山!”一位正在码头现场巡检的员工指着传送带上的煤炭自豪地说。
从日接卸煤炭不足3000吨,到最高接卸量突破2万吨,中安联合储运部干部员工深深体会到精细化管理给码头带来的巨大变化。
码头投用之初,承担煤炭接卸与设备维保任务的业务外包单位队伍新、经验少,员工操作技能参差不齐,成为制约煤炭接卸量的重要因素。中安联合储运部从抓队伍建设入手,把提技能、练内功作为目标,开展“每日一题、每月一练、每季一考”全员岗位大练兵,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人人上讲堂”活动,干中学、学中干,队伍的整体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港区第一位女卸船机司机祝春雷就是技能提升的成功典型。几年前,还是周边农村一名普通村妇的祝春雷,经过刻苦训练,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卸船机司机,操控卸船机抓斗又快又稳,完成一次抓卸动作从开始的90秒缩短到50秒以内,创下了单人单机一个班接卸3000吨的纪录。储运部以祝春雷为典型,引导广大员工学先进、学典型,形成了人人争先、事事争先的良好局面,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涌现出淮南市劳模、公司先进生产者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技术骨干。
煤船到港时间不确定、码头有效接卸泊位数量少、煤炭接卸时段有限、设备运行维护不到位等也是影响煤炭接卸的原因。中安联合储运部以“五星码头”创建、“比接卸效率、稳瞬时流量、保卸船总量”小指标劳动竞赛等为突破口,强化保运、安全、环保、创效等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全面促进码头管理工作上台阶。
“中安联合外购煤炭运输线路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保运难度大。”储运部副经理吴国华介绍说。
中安联合自提煤炭从扬子海昌码头经运河、洪泽湖到淮河,内河运输线全长550公里,要过5道船闸,煤炭才能到达中安码头。储运部以精准煤船到港计划为重点,制定工作清单,加强与海事、物流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密切跟踪淮河水位变化和船舶在途情况,尽最大努力保证煤炭运输畅通。
“在你们码头靠泊接卸,能给船充电,还帮着回收生活垃圾和污水,不愧是绿色水上服务区!”一位运煤的船主称赞道。
把安全与环保放在首位,中安联合储运部对标行业先进,狠抓码头现场管理。现场安全喊话成为码头每天作业前的必修课,抓日常安全培训、选聘班组安全员、自制移动冲洗小车抑制扬尘、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处置等安全环保措施落实落地,码头管理水平稳步提升,3年来码头作业安全无事故,守护了蓝天碧水,成为淮河上同类企业中的安全标兵和淮南船舶污染物接收管理规范化“标杆”码头,得到行业管理部门充分认可。
在生产运行管理方面,储运部工作重心前移,专业管理人员蹲点现场,解决生产、设备、安全等方面难题。狠抓特护设备责任落实,加大输煤设备维护力度,保证设备不带病作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改技措,消除生产瓶颈,提升设备设施运行效率。细化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方法,总结出“前舱卸船、后舱清舱”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各项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为中安联合储运部安全、高效接卸煤炭提供有力保证。
今年初以来,中安联合散货码头在保证4台卸船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新装配的螺旋卸船机已具备投用条件,煤炭接卸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在完成煤化工生产煤炭保供任务的同时,目前,液体危化品码头成功投用,2月22日,甲醇通过管输方式运抵停泊在淮河岸边的货船;大件码头在完成前期煤化工项目建设使命后,也将再一次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煤化工园区的新项目建设做出新贡献,中安联合码头建设正在向着综合性码头目标迈进。(赵天奇 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