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主办的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拉开帷幕。来自国家工信部,部分省市县(区)政府和工信部门领导、研究机构、行业协会、高校、企业、媒体等代表出席并围绕新时期县域工业转型发展关键问题共商对策。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基础在县域,薄弱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因此,县域工业将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2015年至今,中国信通院已连续7年发布《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发展报告》,旨在精准把握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挖掘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工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示范,形成带动引领效应。
江阴制定完成“十四五”先进制(智)造业发展规划)
此次论坛上,中国信通院总工程师敖立表示,当前,工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县域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发展机遇、承载更重使命担当、迎来更多风险挑战。
会上,中国信通院李媛恒主任对《中国工业经济形势发展展望(2021年)》白皮书进行了解读,研判2022年我国工业增长态势总体保持稳中趋缓,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
白皮书指出,目前县域增长极已筑牢,工业强支撑作用凸显。2021年工业百强县(市)以全国3.5%的县级行政区划数、6.2%的人口以及超过12%的从业人员,贡献了全国近10%的GDP、14%的工业增加值和1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且在消费和出口两架马车的分量进一步提升,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2021年,东部县(市)数量占比2/3,且在工业百强县(市)第一、二梯队中保持主导优势,东多西少、南强北弱格局延续。绝大多数百强县(市)都位于城市群或经济区,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占据近半数,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亦拥有两位数的百强县(市)。江苏、浙江均入围24个工业百强县(市),合计达到48个,占据半壁江山;福建、湖南、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百强县(市)数量也普遍上涨,云南首次有县(市)(安宁市)上榜。
其中,江阴已是五连冠。江阴坚定走产业强市之路,今年出台“345”产业集“群”强“链”三年行动计划,龙头企业稳健发展,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制定完成“十四五”先进制(智)造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数字经济、“江阴板块”、股权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完成2.2万余家企业上图定位,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纵深推进。
安宁市是云南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登上“全国工业百强县”榜单的县(市)。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石化、钢铁、磷盐化工基地,安宁市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现已建成中石油年产1300万吨的云南炼化基地、宝武集团年产390万吨的昆钢草铺新区生产基地、云天化集团生产基地和中国第二大内陆型盐矿——昆明盐矿等一批支柱型的工业产业基地,构建以石油化工、钢铁和磷盐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跟进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截至2020年底,江阴市、长兴县、常熟市等百强县(市)均有企业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2020年江阴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总数达650家,长沙县认定250家,总数近570家。
工业百强县(市)工业投资总额在全国工业投资中的占比仍保持在10%以上,百强中有近九成县(市)工业投资实现增长,81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投资结构看,平湖、昆山、太仓、溧阳等多县(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均超过了40%,工业技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方面总体也保持较快增长。随着中欧班列等新开放通道的开辟,部分内陆县(市)发展成为开放高地,以南昌县、长沙县、贵溪市等为代表,近年对外贸易和资本开放均迈上新台阶。
中国信通院向社会各界发起《中国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协作共同体倡议》,致力于打造中国县域工业协同创新机制、落实强国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打破区域壁垒,开启县域工业奋进新征程。 (季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