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党旗在5000米高原上高高飘扬 ——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科研试验先锋队高原试验纪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9.jpg

  在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兴公司)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惧酷热严寒、不惧风沙漫天,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忘我工作,以顽强的拼搏精神,诠释燕兴人奋发图强、勇于拼搏的优良品格,这就是燕兴公司科研试验先锋队。

  从福建热区试验结束,团队没有休息,直接奔赴青海高原进行高原试验。刚刚忍受了高温酷热,蚊虫叮咬,又面临高原风沙,寒冷缺氧,让队员们感受着冰火两重天。一到目的地,几乎所有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只能依靠氧气艰难工作。

  驻地离试验场很远,为了保证能每天早上八点之前赶到试验场试验,队员们凌晨四点半就要装器材出发,历经三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才能到试验场。一路上,队员们不得不靠吸氧来缓解头晕、恶心等症状。露天试验场海拔5000多米、风沙大、气候多变条件更加恶劣。但是只要是开始工作,队员们各个精气神十足,场地布置、器材展开、各项试验测试、试验结果对比检测……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大家也只是用面包、火腿肠、榨菜充饥,一碗热水对他们来说都是奢望。一天忙碌下来,要等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返回驻地吃口热饭、喝口热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大家经常会利用晚上的时间连夜组织会议,总结当天试验情况,安排计划后续工作。因为白天试验场信号不好,也都是利用晚上在驻地与单位进行汇报沟通。由于高原气压低,晚上不容易入睡,辗转反侧、头疼欲裂是每个人最真切的感受。好不容易睡着,又会被缺氧憋醒,不得已爬起来吸几口氧气再睡。一天连轴转,睡眠不足四个小时,很多队员都是天天忍受着头疼、头晕、浑身无力在坚持工作。

  山高路远,千里迢迢,挡不住燕兴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情谊。每天电话、微信间的汇报请示、沟通交流、决策指导、指挥协调,把高原上的科研团队和在家的领导、同事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党政领导的关心关怀更是给科研试验先锋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九月的高原气候多变,一场雨雪过后,夜里温度就骤降到零下十几度。试验场的炮位架在冻土上,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冻土消融,土质会变松软,炮位基座会发生位移,严重影响试验的准确性。队员们就用铁镐一镐一镐将冻土刨开,再用混合好的三合土重新设立炮位基座。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在队员们轮流挥镐、轮流吸氧交替之中完成的。

  更让队员们郁闷的是早上出发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近三个小时的颠簸已经接近目的地时,突降雨雪,场地无法试验,只能无功而返。本来就不能快走、大声说话,因为路面湿滑,队员们还要下车步行、用铁锹铲路开道、一起推车。等返回驻地,一个个累得气喘如牛、虚脱无力,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作为总师单位,燕兴公司的科研先锋队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还要组织协调、对接其他单位共同配合完成试验。配套单位多、参试人员多,恶劣的自然环境、艰巨的试验任务、人均每天400公里地奔波,在困难面前,大家没有退缩,工作热情丝毫没减,越是关键的时刻,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越发突显。项目总指挥戴泓源,身先士卒,两个多月奔波于多个地区靠前指挥。研究所所长胡永军、副所长梁勇、项目办副主任张有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党史学习教育,增强责任担当,学史力行,带动全体队员克服恶劣天气、高原反应等困难,以实际行动检验党史学习检验成效。年轻党员闫旭,女儿才四个多月就一直离家在外工作。高原反应最厉害的孙向东也只是在驻地休息了一天,就加入了战斗的行列。团员冯茂林、赵强、检验人员、司机、武装押运人员,每一名队员向党员看齐,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下,全身心把一切精力投入试验场,没有了自我,跟随团队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证试验任务保质完成,不辜负企业父老乡亲的期望。

  今年的中秋节,队员们是在驻地度过的。那天晚上,他们难得小聚放松了一下,和家人聊聊微信,在视频里看看父母、妻儿,收获了家人、同事满满地关怀和温馨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高贵的是精神。” 5000多米的高原,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没有铮铮誓言,有的只是燕兴公司科研人员对企业的无限热爱,对国防事业的赤子之心。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为自己补充“精神之氧”,克服生理极限,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高原试验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兵工人风采,让鲜红的党旗成为5000米高原上最靓丽的风景线。(潘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