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数字化改革”岂能“中看不中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孔德淇 媒体人

  电脑开机后,还得打电话求助技术人员,才能一步步完成社区大数据服务管理平台演示。这不是笑话,是记者此前在一处街道办事处指挥调度中心采访遇到的情形。这种情况并非孤例。近些年各地基层政府“数字化改革”项目繁多,有些急着上马、赶着上线,产品难免“不实用、不好用、没人用”,最终闲置浪费,大笔资金打了水漂。(10月8日 半月谈)

  眼下,数字化、智能化,正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热词。各地政府发力“数字化改革”,相关项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不过,在一浪接一浪的“APP热”“大数据热”过后,不少基层干部抱怨繁琐的数字化“中看不中用”,而且加重基层负担,甚至成为背不动的“枷锁”。

  盘点数字化改革开始时“热火朝天”,然后“逐渐降温”,最后“凉凉收场”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一味追求创新,资金经费虽已掷出,但内容脱离实际,让简单问题复杂化,群众并不买账;二是缺乏长远规划,试点期满没有评估,先行先试没有考核,导致项目多半途而废;三是后续无人维护,流行什么建什么,上线后既不提供业务培训,也不列入考核激励,重建轻管情况严重。诚如一些网民所言,推动数字化建设并没有什么错,追新求变更是改革使然,不过靠斥金走捷径、靠概念出成绩的路,迟早会有翻车的风险。

  本是便利人民群众、提升行政效率的数字化服务,却沦为“僵尸”“空壳”,引发质疑与诟病,固然有人手不足、监管有隙、考核缺失等现实困难与机制短板,但背离实际、盲干瞎干,深究思想根源,当属花架子式的畸形政绩观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怪。

  矫正数字化改革的乱象,首先要纠偏错位的思想认识。数字化服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地政府满足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高层次、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抓手,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实施路径,意义重大而深远。决不能将其看作赶潮流、蹭热点的“一时之举”,更不能以创政绩、求褒扬的浮躁心态弄成“交钥匙工程”。对于正在谋划、即将上马的数字化项目,必须深入一线充分调研、倾听民意,统筹规划、统一实施,防止徒有其表和重复建设。

  各地政府还需在工作思路上有所转变,要像重视线下工作那样抓好数字化改革,真正实现系统建设、协同建设、可持续建设,不断优化政府数据管理体制机制,通过资源和政策引导为基层赋能,更好地提升治理效能。

  认识清才能思路正、出实效。要看到,数字化改革成败,要以是否解决群众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为评判标准。只有把时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坚持基层需求导向和定位清晰、服务实用的原则,在有用、有价值上下功夫,舍得为高效经营投财力、育人力、花精力;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建设、管理、报废等流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不断赋能民生服务、基层治理,才能将数字化改革办成利企便民、亮点纷呈、人民满意的好事,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