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在“烟花”中,感知萧山温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北 子 蔡卡特 华 夏 李 展/文

  台风“烟花”给杭州带来了巨大冲击。

  在杭州市萧山区,为全力抗击“烟花”,转移安置12万人,设置了88个集中安置点。在集中安置与有序撤离之间,考验了萧山的治理能力、应急能力、保障能力。

  安置点,是风雨中的避风港,成为城市建设者和受灾群众的临时家园。让我们走进那里,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安置生活。

  ◎G20主会场成为建设者的暖心避风港

  “24号晚上6点多转移到这里,早上刚睡醒,就收到了泡面矿泉水,这里空调、热水、卫生间、充电线都有,挺方便的。”中午11点多,来自安徽的亚运村建设者李素兰夫妇吃好午饭,和工友们在一起悠闲地聊天。此刻,走廊的大屏正播放着电影《湄公河行动》。

  钱江世纪城是杭州亚运会筹建的主战场,需转移安置的项目建设人员占萧山区建设项目总安置人数的40%。从24日晚上5点至26日,钱江世纪城管委会共向国博中心避险点连夜转移安置避险人员近2.4万名,涉及全域45个建设项目近200余个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国博中心为安置上述人员,开放展厅7个,使用安置面积7万平方,成为浙江省防御台风“烟花”最大的集中安置点。

  安置人员“入住”后,世纪城管委会和国博中心提供舒适环境,并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安置点设置了问询处、警务室、医务点,配备了24小时热水机、充电插座、共享充电宝等生活设施,免费发放毛巾等生活用品,提供方便面和订餐服务,保障了安置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休闲需求。

  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的国博小蓝们,自发组织了一支巾帼志愿者队伍,她们冲锋在前,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展厅的问询处、生活用品分发处、防疫站点等,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小蓝”的身影。在杭博安置点入口处,“小蓝”们为进入人员测温、检查绿码并分发口罩;在现场设置的医疗点和发热隔离区,“小蓝”们定时做好安置人员的测温、消毒工作,保证防疫措施到位。

  “您好,往这边走”“您的东西请拿好”“不客气”……一整天下来,这些话语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在嘈杂的环境中,“小蓝”们总是耐心地回答工友们的问题,为他们做好服务。

  那一抹蓝,温暖人心。

1.jpg

●国博中心安置点向避险工友们发放口罩

2.jpg

●崇文理想国幼儿园安置点正在为工友们发放餐后水果

  ◎机场航站楼首次成为安置点

  7月25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取消了全部航班,但T1航站楼内却分外热闹,上千人在航站楼内铺盖一铺,过了一夜。此次是首次启用航站楼为避险场所,这里成了他们的临时宿舍。

  机场在建的三期工程有11000多名建筑工人,24日下午开始,机场开始紧急安置建筑工人,转移他们到机场三号食堂、T1航站楼、一号食堂、蓄车场、机场指挥部原办公楼和商业部办公楼等避险场所。

  工友们基本每天都在工地上干活,难得休息一天,很多人给家里打去了视频电话报平安,也让家人看看萧山机场的航站楼和安置环境。“条件比宿舍还好,外面雨大风大,这里晚上睡觉非常安静。家里人看到后,觉得挺放心。”山东小伙李军说道。

  在候机楼现场,为缓解民工兄弟的焦虑情绪,除了发放避灾必备的饮用水、面包、火腿肠等物资外,机场特别配备了移动充电台、大容量垃圾桶、24小时空调和冷热水,同时安排保洁单位加强区域内洗手间清洁,做好现场安置工作。

  ◎来杭打工20多年,这次安置体验最好

  50多岁的重庆大哥黄远新来杭州打工20多年了,经历过多次因台风天气引发的安置避险,是一个“老安置人”了。此次“烟花”来袭,他和422名工友们全被转移到位于萧山的崇文理想国幼儿园安置避险。

  “这里有电视能看奥运会,还能打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园长看我们老吃方便面,专门给我们买来快餐,送来水果。在杭州安置了那么多回,这次的感受是最好的!”黄大哥笑着说。

  园长周向鹏是23号深夜专门坐动车从北京的培训中赶回来的,三天三夜没怎么睡的他自嘲脸色更黑了,三天的相处早已让他与工友们打成了一片:“工友们都很配合我们的管理。这里既是安置点,更是服务点。学校的空调、新风系统和各项设施全天候开放。平时他们是城市建设者,台风来临,我们也应该给他们带来家的温暖。”

  除了园内后勤人员,理想国幼儿园安置点还有来自盈丰街道利丰社区的社工、网格员、联村干部等十多位志愿者,每天除了定时测温、发放口罩、卫生巡查、垃圾分类宣讲外,还及时登记工友们接种新冠疫苗的次数和时间,帮助他们早日完成接种。

3.jpg

●瓜沥一中安置点为工友提供理发、推拿等公益服务

5.jpg

●靖江初中安置点的工友子女参加国学礼堂教育活动

  ◎河南人喜欢吃面条,早餐也给安排上了

  “能看电视,能正常使用手机,没想到还能打台球,环境真的是绝了。我们河南人喜欢吃面条,这里早餐也给安排上了!”来自河南信阳的陈青山竖起大拇指,给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避灾安置点点赞,“刚刚跟家里打过电话报过平安,河南老家情况还好,我在这里住得也安心。”现场大家说说笑笑,热闹而有序,整洁而温馨。像陈青山这样的建筑工人,开发区的鸿达公司安置点已接收约1400人。

  “挺好的,一进门工作人员就一直强调,有什么需求和他们说,会尽量帮我们解决,还准备了生活物资,我们感到很贴心,谢谢开发区工作人员,他们辛苦了!”安徽人朱师傅刚来萧山两个月,平时爱好吹小号,包里随身携带了一打厚厚的乐谱。上午吃完饭,他来到安置点市心小学的走廊上,拿出心爱的小号,演奏了一曲《想你的时候问月亮》,嘹亮的音乐响彻了安置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避灾点人员自身素质比较高,无论是倒水还是领水果都秩序井然,果壳垃圾等杂物也都随手带走,且鲜有大声喧哗者。

  ◎临时支委会送来红色养分,邻里中心掀起舞蹈热潮

  “从13人到9000多万人,我们党堪称史上最牛创业团队。”26日上午,萧山科技城生科园安置点,面对200多名在此集中安置的建筑工人,科技城管委会安排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个个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丰富了工人们在安置点的精神生活。

  而在邻里中心安置点的舞蹈教室,管委会组织群众一起跳《可爱摆》《Nobody》等舞蹈,在领舞人的带领和管委会工作人员的互动下,在场群众纷纷加入舞蹈队伍,现场气氛活泼热烈。

  ◎理发、推拿、午茶,这个安置点很有幸福感

  在瓜沥一中安置点,74名建设人员的安置生活幸福感满满,除了早、中、晚三次健身操,还有慈善义工上门提供理发和推拿服务。到了下午,镇干部还会送来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和银耳汤。

  晚上看奥运会现场直播,学校里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也对建设人员开放,人气爆棚。志愿者们还协助工友们组织开展了象棋和扑克牌比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工友们被台风扰乱的心情平复了不少,对这个“临时家园”好评如潮。

  “感谢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这几天对我们的照顾,他们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让我们放松了很多。”来自吉林的李万春,发出一番肺腑之言。

  ◎学垃圾分类,上国学礼堂,孩子们的安置生活很精彩

  7月25日上午,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垦学校安置点,几位工友的孩子戴着VR眼镜,正在AI党史馆观看革命影片。

  红垦学校的党员老师,则组织起志愿先锋队,为安置人员子女免费提供作业辅导,开展文娱活动,既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让家长们放心。

  靖江街道妇联在靖江初中安置点开办国学礼堂,邀请志愿者老师授课。城厢街道妇联组织垃圾分类小游戏,志愿者们和安置点的孩子们互动开展分类知识问答等游戏,在欢乐的游乐氛围中减轻对恶劣天气的恐惧,同时让孩子们学会分类,爱上分类。

  “看到他们这么忙,我们也坐不住了”26日,在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小学安置避险的村民们听说学校在搞基建,全都主动参与其中。不知道是谁先动手帮的忙,一切都发生的那么自然。

  “昨天接到镇政府将学校作为安置点的通知以后,老师们就全都忙着安置工作了。今天搬运基建材料的时候,安置村民们全都自发地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中,帮我们搬东西,搞卫生,让我们非常感动。”中心小学的老师向安置村民们表达了由衷感谢。

  “我们在这里住的挺好的,他们对我们也很照顾,看到他们这么忙,我们就来帮帮他们。”奶奶一边帮忙搬东西,一边笑着说。

  ◎文化礼堂变身安置点,这就是雪中送炭

  台风“烟花”前锋侵袭,进化成为整个萧山降雨量最大的乡镇。7月24日这一天,有467名村民因家中不同程度被淹,被安置到了镇级和村级安置点。受淹比较严重的王家闸村,一共安置了50多位村民,其中本地村民30多位,外来人口20多位。位于村委会三楼的文化礼堂和书画活动室,被改装成了安置点。

  村民曾小英说:“活了大半辈子,头一次遇到这么深的积水,也是第一次住进了安置点。”也是因为这个第一次,曾小英才发现原来村委会的安置点准备得这么细致。发放的应急包里,有脸盆、牙刷、牙膏、一次性内裤、口罩、纸巾等生活用品,甚至还为女士准备了卫生巾。

  同样第一次住进安置点的,还有来自广西南宁的蓝柳林一家四口。蓝柳林位于广西的家,距离红河只有一公里。她说,即使家住在红河附近,也从没看到过这么深的积水。“下午1点,我去张家桥口买菜,出门的时候,积水到了膝盖,十多分钟后,积水竟然涨到了脖子的位置。”所幸,正在附近救援的村干部,把蓝柳林一家送到了王家闸村安置点。

  “怎么形容呢?就是雪中送炭!”蓝柳林的两个孩子,刚好来过暑假,安置点里的书画活动室和滑梯,让他们也过得很开心。当天的晚餐,孩子们吃到了油豆腐烧肉、鸡肉和豆芽菜,两荤一素,由村里从镇上餐馆统一订购。晚饭下肚,天也黑了,雨还在下着,风总会过去。

  (供图/杭州市萧山区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