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
“生产成本、安全环保压力、设施设备老化……”这三座大山,一直横亘在泸州炭黑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固若金汤。除此之外,泸州炭黑厂还面临销售份额下降和深化改革的“阵痛”,为了在气矿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不拖“后腿”,全厂党员干部员工一度喊出了“挑战生存考验”的口号,拼出了一条发展的“捷径”。


韩超 摄
逆境求变,破困前行
“业绩不行,精神面貌还差,低老坏依然存在,这必须要反思。”部队军官转业的党委书记唐隆滢,多次在党建责任制考核中强调,“把规则定好再谈价钱,把考核落实下来,把风气改一改,把思想变一变”。
多年来,泸州炭黑厂顶着“亏损”的帽子,背负“低效”的定位,只敢把稳定作为要务,论发展往往捉襟见肘。想“破局”,不仅要摸清家底,还得“量力而行”。为此,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把降成本和保安全两个目标放至重中之重。
考核目的定了调,大家慢慢地适应了形势。此后,炭黑厂每年均通过务虚会务实一个目标,“三强三保”、“三抓三提升”、“三重三转变”这些目标综合了稳定,还有效益、士气、装置、销售、党建等任务。
打破传统注定要破除“享乐”“安逸”。这让生产班组、让党员干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检查频次增加,考勤模式如“鞭打慢牛”。让原本的“沉静”变得不平静,差点滋生不稳定因素,好在党员骨干站出来做示范,顶住压力。
现生产党支部委员王集,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争当改革的先锋。“你们先看着我干该可以吧,再跟着我做,最后按照标准来考核。”在班组中带头干,奖勤罚懒,让老员工哑口无言。
扫清隐患,利于生产
炭黑生产班班长、副班长平均年龄52岁,生产装置服役超40年。二者一比较,物的安全显得更加重要。
“把装置设备搞好,员工操作便捷,这样更符合安全稳定的前提。”“威虎山”来的党委副书记、厂长程金余就任后,立即抓住大修这颗大树,把扫除隐患、设备更新换代作为首要攻克的对象。
装置一体化油然而生。在前后5次较大规模改造,2次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中,生产装置完好度进一步提升,在主装置区运用反渗透制水工艺,撤销化水站点,解决了强酸强碱危化品隐患和操作人员分散问题,达到了装置一体化、自动化,安全生产连续天数迈过4000天大关。
工艺和装置革新,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火炬QC小组中,青年党员覃莉、岳男、彭婧涵一度成为最佳搭档,在最近三年期的QC成果中,均获了西南油气分公司、蜀南气矿的奖项,其中气矿一等奖就有两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实践效果明显。
2020年,生产党支部两名年轻党员杨云川、李智先后出师,“走马上任”副班长兼组长岗位,正式接替老炭黑工担负起生产操作重任。
破除困难,轻装上阵
逆境往往更能考验管理能力和党员毅力。在五定和三项制度改革中,这个厂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行动,逐字逐句审定实施方案,仅用一周时间完成宣贯、动员、调整、落实。由于人员短缺,在炭黑厂成长起来的党委委员、副厂长邬娅洁更是把生产、安全两大管理任务一人挑了起来,太忙的时候,几位班子成员商商量量,工作就能全力推进。
2020年底,泸州炭黑厂边际贡献值达到2800元每吨,较“十二五”末每吨亏损4966元,提升了近8000元每吨,增长比超128%。累计销售冶金用炭黑4202.1吨,连续五年保持产品出口,累计销售收入过亿元。
数据的背后,却是销售的艰难。“上个月在买,下个月就已经倒闭。”营销办主任、党员陈建表示:“疫情期间最揪心的就是下游企业的生存问题,复工复产后,立即利用库存发货,缓解下游企业压力。不过有些小型企业始终没有熬过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销售链条又断裂了。”
唐隆滢就任党委书记后,企业提出“党群一体化”发展思路,党建带工建、团建,“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促进党员作用发挥,另一方面让党员贴心服务。通过锻炼培养、压担子等让干部员工成才、成长。
2021年,为了匹配环保要求,又要满足提质增效,地处市区的泸州炭黑厂陆续建立起间段性生产、批量性销售,旺季出、淡季停等一整套经营措施。企业继续秉承“是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就要见旗就扛,就要有刺就拔”的理念创新发展,相信泸州炭黑厂会直面困境、逆风飞扬,明天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