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打造新中国第一火炮厂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上世纪50年代,生产刚起步的北重集团,靠学习消化苏联的工艺制造火炮,最终用时10个月,生产出32门100毫米高射炮,于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排成整齐的方阵,威武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大型兵工厂,北重集团由此开启了打造中国第一火炮厂的壮阔历程,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奠基新中国火炮事业,从高炮、舰炮到坦克炮的转身

  从建厂初期到60年代,北重集团的产品生产主要以57、100毫米高射炮和舰炮为主。

  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北重集团开始生产系列坦克炮。当时国家急需大量火炮装备部队,军品生产任务既饱满又艰巨。

  1966年,北重集团开始了发射脱壳穿甲弹的坦克炮研究。解决了我军装备的T—59坦克在威力和火力控制方面的落后状态。

  1967年,在北京召开的坦克炮研讨会上提出了滑膛炮的研制方案,北重集团科研人员长途跋涉,行程上万里,远赴南京、徐州、四平、大连、沈阳等地,听取部队对坦克炮的改进意见。接着工厂成立了设计班子,投入了紧张的设计工作。

  在这个非常时期,科研人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成了弹道设计,他们栉风沐雨,开展一系列野外试验,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在100毫米坦克炮基础上,重新研制身管和弹药,改装出新型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1969年夏,经过艰苦努力,100毫米滑坦克炮和牵引100毫米滑反坦克炮试制成功。

  后期,科研人员又进行100毫米滑及双向稳定器的研制。1971年,北重集团生产出105门炮,并交付部队使用。经过反复试验,该炮各项性能指标得到了充分验证,于1974年批准100毫米滑膛炮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100毫米滑膛炮。

  在这一过程中,北重集团科技人员还发挥聪明才智,研制了121坦克炮双向稳定器,经历了初步定型后,又在结构、电路连接上不断改进,使稳定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1974年,经批准初步定型,定名为69式双向稳定器。

  由100毫米高射炮开始,北重集团除按照原引进技术设计,开始生产高射炮、坦克炮及其随动系统,从1954年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根据国家需要,结合自身工艺、技术特点,先后设计完成了100毫米高炮、57毫米高炮、100毫米坦克炮、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双57毫米舰炮试制等重点型号任务,其中红旗二号导弹发射架填补了我国防空导弹武器制造的空白。

  坦克的克星,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诞生

  一路奔跑,一路歌,北重集团并没有停滞研发的步伐。1979到1998年,研制了二代主战坦克炮及稳定器、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105毫米坦克炮、203毫米加榴炮等系列加农炮。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重集团原老专家于正心引以自豪的“8910工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没有反坦克火炮,难以防御具有强大装甲防护能力的坦克集群。为此,兵器工业集团决定把120毫米反坦克炮的研发任务交给北重集团,这项艰巨的任务又落到时任科研所副所长于正心的肩上。面对高膛压火炮、履带式底盘、观瞄及火控系统等新技术,困难可想而知,但于正心没有退缩,欣然领命。

  “我们当时在16号厂房的地下室里进行试验调试,因为厂房上面要生产,没有空间。地下室没有天窗没有盖,风沙又特别的大,一刮一地的沙子;下雨天雨水都淋进来,又一地的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产品攻关,最终把问题解决了。后来这个产品又进行了改进,出口到很多国家。”于正心说。

  于正心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多次探索后,提出了定点供弹、人工取弹、人工任意角装填的半自动装填机构的设计思路,确定了两个供弹方案。随后,团队又采用国内成熟的火控系统、观瞄仪器等技术,为样炮的研制成功提供了技术支撑。

  回忆起当时的研制情景,于正心如数家珍:“样机在1984年底研制成功,次年4月29日在北京南口靶场由我指挥进行了射击表演试验,6月正式列为‘8910工程’。经过3门样炮的研制和千发炮弹试验的严格考核,120毫米反坦克炮在1990年成功设计定型。”

  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新中国第一门自行反坦克炮,被誉为坦克的“克星”。该炮于1986年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大口径高膛压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其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同口径火炮的技术水平。1988年到1989年初,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试用。

  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承载着北重集团科研人员心血的产品——“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门大口径高膛压火炮”终于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检阅。随后,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正式装备部队,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忆起产品研发之路,于正心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一代兵工人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从未忘记老一代兵工人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光荣传统,就是坚定强国强军的初心使命,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

  比肩世界一流技术,三代坦克125毫米坦克炮的研制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到了80年代,北重集团又开始研制新产品——三代坦克125毫米坦克炮。据厂史记载,该炮是90年代中后期的主要装甲武器之一,具备与世界新型坦克相抗衡的能力。

  1983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火炮设计专业的申宝明有幸参与了三代坦克炮的研制。

  这个项目是国家四大重点项目之一,其中包括大飞机、航空航天项目等,三代坦克是陆军唯一入选的项目,由当时的兵科院副院长担任总师,北重集团是火力系统总师单位。

  刚刚毕业的申宝明,跟着设计室从测绘开始。“项目研制中有全新的研制,也有改进型研制,当时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但是大家都是靠自己一点点地去钻研。当时的条件下,咱们的研发技术、能力相对比较弱,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可以说一直在摸索着向前走,大家都在齐心协力搞科研。”申宝明说。

  当时,科研人员以苏联技术为参考,经过科研试制,在穿甲厚度等一些参数指标上有了很大提高,北重集团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越性。

  回忆起那段时光,申宝明特别兴奋:“当时能够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我感到特别幸运。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工作,确实也是辛苦的活儿,但无论是我了解的老一辈,还是我这一代科研人员,都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国家需要。”

  从1979年到1998年,北重集团积极探索、寻求搞好企业的出路。按照“一、三、五”发展战略,确保军品科研生产,生产经营取得了新成就,工厂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先进企业行列,在这一期间,北重集团军品研制取得丰硕成果。

  立足当下,才能着眼百年。

  从100毫米高射炮、双57毫米舰炮、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再到三代主战坦克炮,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完成了建设现代化火炮厂的历史重任,造就了北重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大火炮厂的殊荣。

  伟大事业造就伟大精神。60多年来,一代代北重人赓续前行、奋斗实干、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新中国火炮史的传奇,他们用行动和成果丰富“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这是兵工人强军强国的使命,已经深深根植于北重人的血脉和基因。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