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淇
日前,国家网信办发布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重点强调打击虚假信息、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比2017年10月8日起施行的原规定,此次发布的新规条目增加至23条,特别针对部分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和生产运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自律和他律意识淡漠、缺乏内容审核把关机制等问题,增加了相应监管内容。(1月26日 新华网)
当下,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信息中心2020年发布的《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指出,我国互联网传媒占据了传媒业市场的八成,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信息获取方式以及思维、生活方式,其承担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的意义也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网上信息内容粗制滥造、恶意点击、情绪煽动、洗稿剽窃等痼疾毒瘤屡治不绝,影响网络生态、破坏网络文明,让社会公众被裹挟在虚假信息、流量营销之中。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一些“自媒体”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随意散布他人隐私等,严重威胁社会和谐稳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无序的喧嚣之下,平台应有能力维持正常秩序,生产运营者应加强自律、合规操作——这是价值更是责任。新规的发布和施行,有利于规范和引导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和生产运营者更加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更加积极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虚假信息、流量造假花样百出、久病难治的背后,还是庞大畸形的利益链条,特别是一些平台为了流量,甚至和造假一方狼狈为奸。新规剑指这一乱象,一方面为生产运营者制定了详细的“负面清单”,禁止其从事虚假冒名注册、违规采编新闻、制造虚假舆论、恶意营销诈骗、抄袭伪原创、煽动网络暴力、非法买卖账号等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斩断利益链、维护良好网络生态;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扶持和保护责任,从正面引导和鼓励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和生产运营者大力生产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优质信息内容,重申脚踏实地、求真求是的社会价值。
有了新规,一处违规,处处不容,以上种种乱象将很快得到改观,但如何彻底阻断,避免此类顽症的再发生,显然不能仅仅指望平台或生产经营者“自愈”。司法部门、监管部门要统一认识、厘清问题、严格执法,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开创数据共建、共治、共享,共同铲除这一非法产业的根基。针对一些生产运营者擅长玩老鼠戏猫的游戏,监管部门还应加大对个案的跟踪研判,厘清相关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同时防止交叉和边缘领域监管的灰色和真空地带,在识别和清理既有乱象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遏制造假行为增量产生。为了避免平台受经济利益驱动,对生产运营者造假现象持默许态度,亟需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平台数据、内容真实性进行评估、审核。
根治虚假信息、流量造假的钥匙是建立诚信社会。政府要合理利用征信工具,如把参与造假者考虑列入失信黑名单,把严重违规平台考虑列入不诚信企业名单,加大造假者的社会成本,让其在网络空间寸步难行,形成“一次造假、永久受限”的高压机制,根本上遏制乱象,还网络媒体一片健康真实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