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包头,风一更,雪一更,凛冽的北风,毫不留情地肆意吹打着,将飘落的雪花吹得四处飞扬。笔者在距离炮位不远的观看台上极目远眺,几天前的一场雪让色尔腾到处银装素裹。
“咯吱、咯吱……”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试验基地试验人员脚踩积雪的声音和粗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大家的口罩已经结上一层冰霜,厚重的迷彩大衣也挡不住寒风的侵袭,此时他们正在摄氏零下20多度的炮位上进行作业。
“这里是公司所产武器装备把好质量的最后关口,基本上每天都进行火炮射击以及武器系统、装甲车辆多种路况行驶的试验,最多的时候一天高达几十台,每一种火炮性能必须经过反复测试,直到性能参数控制在极小误差之内,才能出厂服务部队。”北重集团试验基地主任、党委书记郑青川说。
试验基地占地300多平方公里,是北重集团多种常规武器鉴定试验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分辨遥感综合定标场”以及“陆军无人机装备培训中心”等国内一系列重大前沿试验项目相继落户北重……这个被人们俗称“后山”、被职工称作“基地”的单位,“吸睛指数”正在“爆表”。
近几年,“后山”天天有炮声已成为常态。天天有试验源于公司军品发展以及试验基地对外承揽业务的不断扩大。试验基地经营责任书里的外部收入考核指标已经从15年前的几十万元逐步增加到今年的4000万元。
试验基地对外承揽业务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以大口径火炮及装甲武器试验任务为主的四大业务板块。现已成为华北地区各类武器装备及各类弹药试验的综合性靶场,服务范围已经从兵器扩展到航空航天、船舶、院校、电子、军队等国防军工及部队系统。
“这样的场面是我2005年刚到这儿上班时不敢想象的。现在虽然辛苦,但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看着基地一天比一天发展得好,我们更有干劲儿了,心也更齐了!”郑青川说。
“搬家啦!感觉像是住宾馆啦!走进焕然一新的宿舍,室内布局和星级宾馆的标间一模一样,电视、冲水马桶、淋浴器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拥有5台全自动滚筒洗衣机的洗衣房和职工阅览室,职工生活瞬间‘提档升级’”。来试验基地已经7个年头的技术质量部副部长薛敏捷拿着新分到的宿舍钥匙激动不已。
透过新建的安防监控室113个摄像头实时传送回来的高清画面,每个人谈论最多的就是试验基地的变化。新建成的职工宿舍楼只是基地幸福家园旧貌换新颜的一个缩影。新设备、新通勤车、新伙食、新道路、新工房……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变化无处不在,近到脚下的一片刚硬化过的地面,远到炮位上提醒人们注意炮声的电子录音提示器。
降雨少、地广人稀的戈壁滩成就了试验基地绝佳的试验条件,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让人望而却步。冬斗严寒、夏战酷暑,再加无休无止的沙尘暴,如果不是常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对于这里的“苦”,是不会有深刻体会的。
试验基地试射工李金全,是远近闻名的“独耳炮手”,作为在炮班干了近20年的老班长,他深深扎根脚下这片热土,为了完成试验任务,冒着40多度的酷暑和零下30多度的严寒,徒步日行百里,在茫茫戈壁穿行,收集测试试验数据。为了提高试射技能,他如饥似渴地向科研人员请教、向师傅请教。为了更直接听炮弹的声音,他常常摘下耳塞,而经常习惯性转向炮体的右耳慢慢失去了听力。
过硬的本领和坚强的意志让他在关键时刻打得响。一次重大射击试验任务上的“一炮打响”让他一战成名,成为试验基地火炮试射领域的“扛把子”。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一群对人民兵工事业无限忠诚且不怕苦、不服输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武器试验,他们的工作场所就是野外沙漠。后山的点滴变化,赢得了职工的认可,让这里成为他们心心念念的家园。
现在的“后山”,已经渐渐的抹去了沙尘蒙盖的灰黄,到处充溢着迷彩绿和兵工蓝交融的亮色…… (杜超 郭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