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釜明 于智 韩菁
最近,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首次运转了206个铁路集装箱,这标志着泰州港正式开启“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向着江海联运中心港实质性迈进。目前,集装箱码头已开通集装箱支线班轮航线50余条,可辐射到全国沿海、沿江各个区域及世界各地,合作的内外贸船公司有40余家,班期密度达120班/周,航线网络覆盖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
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主要从事内外贸集装箱装卸、堆存、拆填箱、代理、“散改集、集改散”等相关物流业务。配备具有国内先进技术的集装箱装卸设备,是长江沿线港口唯一采用最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宽带多媒体数字生产操作系统的港口。集装箱码头二期建成的H986机检项目,是国家海关总署在江苏省投入两套机检项目的其中一套。该项目投入使用后,集装箱内货物的数据、图像可直接上传至南京海关,改变了以往人工查验的方式,速度更快,服务更优,大大提高了港口整体的通关效率。公司一、二、三期建成后可形成100万标箱的港口通过能力,总投资超过20亿元。
近年来,泰州港核心港区坚持“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港港、港航、港企”联运业务,先后开通至上海港、重庆港、太仓港等直达航线,大幅降低了集装箱物流时间和成本,提升了集装箱码头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2019年,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08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5.98万标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19.1万标箱,增幅位居长江沿线港口前列。
“泰州拥有长江白金岸线、深水良港,同时拥有铁路货运站和便捷的公路交通体系,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泰州港核心港区党工委副书记,永安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小飞说,“新形势下,发展多式联运是一个新趋势,必须用心摹画,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新风口’。”
为此,泰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双管齐下”,精准延伸“触角”,迅速有效提升码头辐射力与承载力——
一方面,加强与东北地区的出海港进行合作,比如辽宁营口、盘锦等海港;另一方面,不断接长长江“上江航线”不足的短腿,例如与素有“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的宜昌港加强合作等。
泰州港集装箱运输就形成了新的多式联运通道。以东北腹地到泰州周边地区的货物为例,现在可通过鞍山由铁路运至营口等港口,然后再经过海运,最后进入长江水道运至泰州港;而泰州周边运至西南地区的货物,则可从泰州用船从长江运抵宜昌港,再从宜昌上火车运至西南、华南等地。
“这样运输的好处是,货物无需全程通过铁路进行运输,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董事长赵峰介绍,同时,物流时间也比以前有所缩短。“比如泰州地区运到成都的货物,之前水运是到武汉港中转,花费时间较长,现在开通泰州港到宜昌港的航线后,改从宜昌港中转。由于宜昌港紧邻三峡大坝,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为更好更快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泰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紧锣密鼓实施了一揽子新动作。新组建了多式联运综合服务部门,专门推进这项工作;在开通上海洋山港“天天班”直航基础上,积极筹备开辟泰州港至营口港、盘锦港、宜昌港等内贸直达航线,大力扩展包括直达宜宾等港口的上江航线,从而拉长航线“短腿”。
“虽然码头发展受到区域竞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资源环境约束严峻、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赢发展,不断推动港口经济‘加速跑’。”赵峰直言,作为泰州市唯一的集装箱码头,必须以码头的高质量发展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们克服疫情影响、物流业受冲击,适时调整服务功能,加快开辟国内循环业务 疫情期间港口吞吐量达到27万标箱,仅仅下降6%,是周边港口下降幅度较小的港口。
“今年以来,6.5万平方米的二期堆场已经建成投运。”赵峰介绍,二期泊位改造工程在加紧推进,目前已具备生产性功能,正实施码头前沿抛石等工作,待验收通过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总投资3.6亿元的泰州港综合提升三期工程也已开工,建成后将新增7.5万平方米堆场。
目前,泰州港核心港区已进行详细谋划。未来,码头将更加注重产业与港口功能“耦合”,加快发展港口后方配套产业,招引关联项目落地,纵深推动港口港区港城联动发展。将向保税物流、冷链仓储、现代金融、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交割、跨境电商、检验检测等高端港口服务业进军,进一步延伸港口贸易增值环节、拓展服务领域,着力做好“港口+产业+贸易+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五位一体发展文章。
他们将坚持科学论证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和集疏运体系,围绕“枢纽”“绿色”“智慧”“安全”,全面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港口,在硬件设施、通关效率、综合费用、运营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四五”期间,泰州港集装箱年吞吐能力、实际吞吐量分别达100万标箱和50万标箱,将泰州港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江海联运中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