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 党建+:区镇共建快速调处矛盾纠纷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杜建兵 周信 韩登军

  江苏省泰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域东北片区,60%的人力资源和100%的用地来源于附近的新街镇和元竹镇。园区管委会无社会管理职能,但是群众习惯于“有问题找政府”,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成为园区党工委必须解答的附加题。

  为解决以往因区镇村三方协同不畅、矛盾调处效率不高等问题。今年以来,这个园区党工委以“党建+基层治理”书记项目为载体,探索建立区镇共建模式下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党委领导、区镇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区镇矛盾调处新格局。实现了多方参与、各有侧重、共同管理的目的,园区党工委和镇党委重在科学统筹、园区管委会和镇政府重在落实责任、园区和镇相关部门协同重在整合力量、群众参与重在共建共享。实现了园区项目招引、企业生产经营、乡村振兴和矛盾纠纷调处的“多赢”。

  项目实施以来,区域内发生矛盾纠纷20余起,受理率100%,一线成功化解率80%,没有发生超越区镇的新发信访问题。龙洋木业二期项目征地等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园区内企业新增就业岗位300个,前三季度税收1.8亿元,实现逆势上涨。农产品加工园区党工委探索建立的“区镇共建模式下矛盾调处机制”,符合现阶段园区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可复制性。

  党建引领绘“底色”“一盘棋”统筹推进

  【样本扫描】24小时处置突发事件。今年以来,园区一家骨干企业外贸形势很好,月销售收入超亿元。职工们加班加点抓紧生产。7月4日晚上8点多钟加班结束后,在回家的途上,职工谢某醉驾身亡。交警部门及时介入处理。7月15日,谢某家属组织了30多人到公司阻工。谢某的77岁叔父参与阻工回家后上吊自杀。面对这一起两死、阻工事件,园区党工委和新街镇党委迅速启动区镇共建模式下的矛盾调处机制。成立了由园区党工委、镇党委负责人和泰兴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应急处置小组,抽调矛盾调处机制组成人员,尽快查明真相,安抚群众,讲清道理。24小时内成功处置了这一事件,谢某家属通情达理,职工情绪稳定,企业正常生产。

  【主要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因此,园区将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作为化解矛盾纠纷有力效的根本保证。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党工委例会制度。由园区党工委书记牵头,利用党工委会议(新街、元竹两镇党政负责人兼园区党工委委员)每季度至少听取一次涉稳问题汇报,并形成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机制。通过集中分析研判矛盾问题产生根源,理顺矛盾调处的体制机制,破解区镇共建模式下园区因社会管理职能缺失造成的矛盾调处难题。

  ——强化党组织带动引领,成立调处专班。专班主要职责是做好园区范围内各类矛盾纠纷的防范、研判和化解工作。组长由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园区一名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一名管委会副主任和新街、元竹两镇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员由园区局室负责人两镇相关职能科室负责。

  ——发挥党群作用,打造专业队伍。推进园区党工委和乡镇党委的组织功能转变,调动、有效整合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选优配强矛盾调处专业队伍。专业调解队伍整合了党员干部、群众力量,选派了新任职干部、中青年干部等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发挥各自特长优势,在发现矛盾纠纷的第一时间,负责将具体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心得体会】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根本保证。只有突出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在党组织带动引领、创新党组织工作方法、建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上下功夫,才能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共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区镇共治。

  资源聚合增“成色”“一张网”联动覆盖

  【样本扫描】半个月成功处理4个拆迁钉子户。2016年,园区环园路开工建设中,由于张学文、张学武户部分房屋属于违章建筑,补偿价格较低,故其一直不肯拆迁。2017年度,拆迁公司误将其部分房屋拆除。张学文、张学武先后状告新街镇政府、园区管委会、市公安局等部门,并不断信访,造成了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今年7月,通过园区与镇共同努力,矛盾得以化解。在这起矛盾调解中,鞠建军调解工作室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一工作室是新街镇调委会的派出机构,也是区镇“三联共治”的组成部分。由新街法律服务所主任鞠建军具体负责调解事务工作,聘请了刘祥龙、吴德生、倪其官等退休老同志为调解员。今年区镇共建以来,在园区拆迁、土地流转、农民工维权、化解企业债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半个月协助园区成功处理了4个拆迁钉子户的遗留问题。

  【主要做法】依托网格化系统,建立“三联共治”联合防控机制,吸纳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加快了矛盾调处的速度,创新了矛盾调处响应机制。

  ——推出“三联共治”常态化机制。园区与新街、元竹两镇“联防、联调、联访”。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一旦发现矛盾苗头,及时运用网格化社会治理APP进行上报,两镇对上报事件进行初筛,涉及到园区建设的要及时报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专班。园区企业选择专人负责维护网格化管理系统,将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解决。

  ——吸纳志愿者服务。联合新街、元竹两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吸收老党员、老干部、在村威望较高人员、企业党员代表等志愿进入到调解队伍中来,组建志愿调解服务队,在处理各项矛盾纠纷中实现以德服人。

  ——组建村民调解小组。发挥群众自治力量,组员不局限于党员干部,充分吸收参与村级事务热情度高的村民,主动作为,及时协调化解具有争议的事项,维持和巩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心得体会】通过组建“一张网”,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将矛盾纠纷及早得到处置,消灭在萌芽状态,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亲情”的“三有”园区。这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素质,还让实现园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有了更加充足的底气。

  机制创新显“特色”“一种法”联动协作

  【样本扫描】20天安排160家动迁户住房。2019年,龙洋木业公司投资10.5亿元建设高档板式智能家具,征用地284亩,建设3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现代化智能家具生产车间。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500万件高档板式家具的生产能力,年实现开票销售18亿元、税收1亿元,带动就业1500人。为了支持这一项目的开工建设,新街和元竹两镇的160多户进行了动迁。园区为他们建成安置房。面对分房矛盾纠纷,区镇抽调了3支调处队伍,进驻到分房的3个村,多次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和志愿者的作用。66岁的老党员杨和林主动参与协调了蒋某等4户的分房纠纷。5月份,前后20天成功安置了160户的180多套房子,化解16起矛盾纠纷。

  【主要做法】讲究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构建高效处置机制,全心全意依靠群众,及早介入,及时化解负面影响。

  ——推行"1+1+N"工作法,完善联合调处机制。即一支调处队伍、一整套应急预案、N次协调化解会议。不司类型的矛盾纠纷可以从专班中选取专人组建具有针对性的调处队伍。对“可预见性”矛盾纠纷、“突发性”矛盾纠纷, 、“历史遗留”矛盾纠纷、“一般性民事纠纷” ,都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同时要求调处人员深入群众,实地走访调查,多次组织协商化解会议,力争将矛盾就地化解。

  ——注重反馈,落实联合回访机制。园区和乡镇探索实行“提前回访”机制,三方组织专人在矛盾纠纷办理截止期限之前,对反映问题的群众进行回访,群众不满意的,督促调处人员加大协调力度,提高调处的主动性。同时加大对企业的回访,掌握企业对事件处理的满意程度,从而在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联合纪检部门建立回访机制。纪检部门主要了解调处人员在矛盾调处过程中有无故意刁难、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一旦发现,严肃追责。

  ——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看、听、问、理、析的“五步工作法”做到“三解三促”,真正拉近与群众距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同时,注意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园区负责人公开电话、接待日、群众来信来访的民生诉求办理机制,确保群众反映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反馈。

  【心得体会】无论是对“可预见性”矛盾纠纷、“突发性”矛盾纠纷还是“历史遗留”矛盾纠纷和“一般性民事纠纷” 的解决,必须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量,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纠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服务为民彰“本色”“一主题”落实到位

  【样本扫描】4家企业结对4个村。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实施惠民工程。发动龙洋木业、平顺皮革厂等4家企业与4个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增加“造血”功能,助力村脱贫攻坚,吸引贫困户就业。平顺皮革厂捐赠10万元为元竹镇镇北村新建农村大舞台,出资承揽了镇北村亮化工程的全部费用。

  【主要做法】积极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为民服务这“一主题”努力推动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针对新形势下群众利益需求多样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的趋势,着力解决就业难题。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所属企业做好大学生岗位成才。

  ——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认真解决好动迁群众的安置房,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心得体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矛盾纠纷,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只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把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落实到位,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发展的园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