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琳 牛吉青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华北分公司SGC2113队施工的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区块顺北8井南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10月12日顺利通过了西北油田分公司的竣工验收。该项目共完成全部设计工作量60546炮,地震单炮资料合格率99.96%,该项目被甲方给予“一致通过”的最高评价。甲方评价:SGC2113队全体员工敢想敢拼、拼冲敢干、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管理精细,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钢铁之旅。
施工中,针对夏季沙漠腹地持续高温、沙尘暴肆虐、雷雨天气频繁,以及疫情防控、公共安全等情况,SGC2113队运筹帷幄,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优化生产组织,精细过程管理,持续攻坚创效,奋力推进施工生产,实现了生产安全优质高效。

●大漠地震钻探
  “大数据”为项目施工添翼
顺北8井南三维地震项目施工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推进物探施工管理由粗放型向数字化、精细型转变,自项目启动伊始,SGC2113队采取多种形式,每天搜集各班组施工信息、物资采办信息等,与地震队整体生产计划、运行情况、人力资源管理等数据整理融合成地震队内部施工生产大数据组,做到“大数据”全队共享,指导实际生产,实行了项目生产运行数字化、经济化、精细化管理。
“内部‘大数据’的各项信息准确、精细、直观的反馈给项目部,项目部及时、准确掌握各类施工信息,决策正确及时,很好地指导野外施工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SGC2113队党支部书记赵宏杰说。
为充分共享“大数据”信息,该队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将重要信息在生产会议室电视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将关键信息及时发送到共享微信群里,使得各班组长都能树立大局意识,鼎力做好配合,安排各自每天施工任务,确保了生产中重难点问题和突发事情尽快、尽好解决。
该项目还首次把民爆物品的精细管理应用到物资管理中,通过“大数据”管控做到了日清日结,保证了采购、发放,清晰明了,有据可查。
通过大数据监控预警对施工前期大量物资采购管控,解决疫情期间物资短缺,指导物资供应起到了很大作用,并很好地指导了人力资源优化、设备资源配置,节约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严管理为安全生产护航
项目施工正值夏季,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疫情防控等,给地震队安全施工带来了极大困难。SGC2113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HSSE管理方案,严抓细节管理,多策并用,在经历44场大型沙尘暴和8天的雷雨天气等恶劣环境施工中,实现了项目施工零事故。
完善细化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沙漠地震施工作业安全管理办法及操作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以及应急预案。分批次对全员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让“宁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带血的利润”理念根植于全员之心,扎实做到人人讲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事事为安全。
该队成立了与甲方驻队监督组、公司驻队监督、分公司华北项目部、分公司驻队监督的“五级”联合隐患排查机制,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分包商营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共排查出多项隐患,并逐一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
为避免民爆物品暴晒,该队给所有包药点搭建遮阳伞或遮阳网。为防止中暑,在工地建立50多个移动避暑点,并为员工配备了药物。调整施工时段,避开在最热时段施工。开展两人“结对子”活动,每天互相了解对方行程、身体状态,互相提醒安全事宜,互相排解不良情绪,保证了员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配足疫情防控医用用品,设置了40间隔离观察室。在营地所有进出口设置了防疫防恐检查站,专人24小时轮流值班检查,对人员和车辆均实行凭证出入。为全员进行核酸检测、定期体检等,确保了疫情防控安全。
  新方法为高效采集提速
施工前期,该队技术人员对工区的表层资料进行了充分的收集和整理,对本工区潜水面埋深经行了科学的预测,对全区的理论炮点进行了有效的测算,为优化配备钻机类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该方法对设计工区井深、选配钻井类型和数量都有较为准确的把控,从而为施工成本的大幅降低,施工效率的大幅提高提供了有利的运行条件。
为了确保采集质量,该队按照甲方要求,严格控制放炮间隔时间在45秒以上。但这样施工,就造成了单位时间内放炮效率降低。要提高放炮生产日效,就只能在每小时内放炮量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延长每天的放炮施工时间,采取晚上早开炮,早上延长放炮时间的办法,来弥补单位时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但是难题又来了,白天钻机班要打井施工,延长白天放炮采集时间,势必和打井时间重叠,影响采集质量。华北分公司顺北8井南地震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研讨,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采用灵活改变钻井和采集方向的方法,解决了同时打井和放炮生产难题,让钻机和采集之间互不干扰,从而增加采集时间,提高了生产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