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2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张志勇:做铁路工务的领航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每年研发投入保持在业务收入的10%、7项国家专利、3项国际领先技术……近年来,北京特冶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特冶工贸公司)将科技研发与产品创新置于最高战略位置,衔枚疾行。双金属排气门、整体强化型进气门、道岔产品……由这一颗颗 “明珠”镶嵌成的特冶工贸公司这艘年营业收入超4.4亿元的闪亮轮船,不仅驶入全国18个铁路局,还在美国优美地绽放了科技之光。近日,记者采访了特冶工贸公司总经理张志勇,领略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

  特冶工贸公司是以生产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尖轨及道岔等铁路工务产品,及各种规格型号的内燃机用气门、气门座和生产气阀钢高温合金钢的企业。

  作为该公司的总经理,张志勇带领特冶工贸公司为铁路运输高速重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高科技产品。在气阀钢高温合金、工模具钢特种钢等领域,特冶工贸公司也有不俗的表现。

  有业内人士认为,特冶工贸公司为铁路工务业“破茧”与“加冕”之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6年,张志勇联手北京铁路局、清华大学开展了项目“固定型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及尖轨”的科研工作,该项目是铁道部2006年科研计划项目,也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成果的集大成者。该固定型贝氏体钢组合辙叉通过总重突破4亿吨,尖轨的使用寿命较既有产品可提高3-5倍,甚至更长,有的已达十几倍。

  如今,作为该项目的科研成果之一, “BT15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及尖轨”在北京、沈阳、呼和浩特、济南、上海、郑州、太原、兰州铁路局、广铁集团等18个铁路局的京山、京哈、京广、京沪等主要干线推广应用达5000余组,还在朔黄、京包线的重载万吨和大秦线两万吨级列车运行线路上铺设。

  善于纵横联合的张志勇,不仅在国内市场做得风生水起,海外市场也有他开发的重镇:

  早在1996年,张志勇就开启了特冶工贸公司的海外征程,进军亚洲及澳大利亚市场,在业内率先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那一年,他先是分析研究了引进的美国ND5型内燃机车气门原材料及生产工艺,之后,他就开始了创新的“鼓捣” ,根据Inconel 751高温合金的技术要求,结合中国国情,经反复多次试验,最终,张志勇带领技术团队研制成功适用于柴油机、燃气机用排气门的铁镍基TS913高温合金以及能达到美国ND5内燃机车进气门材料同等性能的MS.41合金材料。

  之后,张志勇的科技创新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张志勇与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共同研发并生产了双金属排气门和整体强化进气门,安装在东风8机车的16V280柴油机上。TS913材质双金属排气门与MS.41材质整体强化进气门于2004年6月顺利通过了按照“欧洲国际铁路联盟”制定的柴油机型式试验(100h性能试验和360h耐久试验)。

  目前,双金属排气门和整体强化进气门已广泛在铁路东风4、东风8各型内燃机车上装机运行,该型气门也应用于进口ND5内燃机车上。此项技术使国产气门的寿命由原来的30万公里提高到90万公里,部分可达100万公里。

  2006年10月,张志勇为特冶工贸公司捧回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仅“MS.41材质整体强化进气门制造技术”和“TS913+MS.41材质双金属排气门制造技术”这两项专利,每年就可以为公司带来6000万元的营业收入。

  2018年,道岔和基本轨首次参加德国柏林轨道展。2019年,轨道产品已经远销5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轨道及气门产品营收破4亿。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品牌影响力覆盖全球10个公司。

  今天,超过30家企业合作伙伴构成了特冶工贸公司最具活力、最多元化的合作伙伴网络,涵盖了贝氏体钢组合辙叉、机车280型进排气门、气门系列产品等,共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铁路工务产品,促进中国铁路运输业的繁荣与发展。

  “高超的技术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道,“特冶工贸公司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先,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这为公司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奠定了根基。”(钟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