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增辉 付金昌
2019年初,山东能源淄矿集团唐口煤业公司制定了“智慧矿山”3年建设实施计划,现进度已近一半多,员工也由原来的2632人减至2301人。智能化生产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岗位人员进一步缩减,部分员工陆续离开了原来的岗位。
这些员工失去工作后到底去了哪里?他们能适应新岗位工作吗?为解开问题答案,笔者进行了专访。
重新上岗
该公司智能化工作面改造工作始于2019年6月,经过智能化改造的6308综放工作面,实现了远程一键启停、自动记忆割煤、自动截割三角煤等“有人监控巡视,设备自动作业,三机变频集控”生产模式,平均自动化率达87%,人均工效提升50%。
生产效率、人均效率的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工作人员配置过剩,如何处置这部分过剩人员成了一大难题。为此,该公司整合人力资源部、安培中心和精益市场结算中心等部门创新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用来专门收纳这些“下岗员工”,为他们创造“二次就业”机会。
今年50岁的杨山青原本是综采一区的超前支护工,从事采煤工作已有15年之久,具有相当丰富的采煤工作经验。但随着6308工作面智能化改造,鉴于他年龄偏大,被工区上交到“人力资源市场”。
“起初我根本没有想到工区会把我交出去,怎么说我也干了10多年采煤,不说苦劳也有功劳,说交就交上了。”杨山青说。随他一同被交到“人力资源市场”的还有其他几位同事。
“当时心里有些忐忑,即将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到新岗位工作,难免为‘新饭碗’担忧,这些智能化的‘铁坨坨’,真能比我们这些在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傅更管用?”该公司综采二区员工张彪彪对智能工作面并不看好。
很快,智能工作面改造后的效果让他们心服口服,改造后的6308工作面,不仅由原来单班配置平均16名作业人员缩减至10人以内,采煤平均工效也由原来的60吨/工提升至90吨/工,单面设备维护维修成本也较以前降低了20%。
在效率和产能面前,几人不得不接受“下岗”的现实,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通过完成转岗培训,他们都各自找到了新的岗位。“现在我和几位工友,成了公司物资超市配送员,负责给各单位运送单体液压支柱和锚网等配件,也算没离开老本行。”杨山青说。
像杨山青这样有能力的员工,公司坚决安排其“二次就业”。而对那些工作懒散、长期欠勤、长时间无工区“招聘”的,或是出现“严重‘三违’”的员工,则坚决予以辞退。
无缝穿插
来到该公司“人力资源市场”,笔者见到有5名员工正在接受转岗培训,他们大部分是在原岗位智能化改造,实现无人值守后“下岗”的,在此等待工区“招聘”,准备转岗作业。
“这些员工在接受培训后,有需要人员的工区就会来‘招聘’。如果‘招聘’成功,则按照新工人标准重新签订师徒合同,进行3个月的试用期。如‘招聘’失败,则继续留在‘人力资源市场’,直到‘招聘’成功。”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高连海说。
在升级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同时,该公司也加快了其他领域的智能化改造,进一步坐实“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标。他们共对在用的6部综掘机进行了无线遥控改造,均实现了30米范围内综掘机移动、截割、转运等28个动作的人机分离控制,并完成了迎头皮带集控等单人综合管理,累计减员51人,掘进效率提高近25%。
“在综掘机实现远程遥控和皮带机集控后,一班能减下3个人工,他们有的充填到了其他工种,有的则上交到‘人力资源市场’。”该公司综掘一区区长杜燕波说。
除了生产系统改造,该公司还通过推进系统优化及远程操控技术改造,使得矿井泵房、车房等固定场所均实现了“有人监控巡视、无人值守”目标,累计减员55人。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减人提效的同时,也注重部分岗位“无缝穿插”。
该公司通防工区注氮机司机朱士军原本是机电工区一名井下变电所配电工,由于该公司对井下和地面变电所集控改造,岗位实现“无人值守”,倒逼他“下了岗”。来到“人力资源市场”接受转岗培训后,他接受了通防工区的“招聘”。
“让朱士军来我们工区,事前是有考虑的,鉴于他多年的配电工经验,能熟练使用新型注氮机组合开关,解决了工区这方面的‘短板’。”该公司通防工区区长肖延庆说。目前,该工区已从“人力资源市场招聘”近20名员工,同时也输送了8名员工到其他工区。
人尽其才
在加快智慧化矿山减人提效同时,该公司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他们牢固树立“员工皆是人才,关键人尽其才”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管理工作,不断优化工作环境,创新激励政策,促进人才价值实现和全面发展。
新装备的不断投入使用,更加凸显技能人才的支撑作用。基于此,该公司重点抓好信息化、大数据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他们积极联合定点知名院所,开展专门培训课程,并制定机电一体化人才技能培训方案,着力解决现场难题、推广新技术、驾驭新装备的本领提升。
去年以来,该公司开始大量使用单轨吊,逐步在各工作面投入使用,形成了“顶底板双轨”高效运输系统。但安装工作一直由外包队伍和厂家来完成,花费巨大。
为节省这部分外委费用,该公司改编重点工区,又从“人力资源市场”抽调部分待岗员工,成立了综合服务队,专门承包外委工作。但员工虽已到位,技术水平能力参差不齐成为阻碍工作进展的又一难题。为此,他们通过外聘专家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操作能力。
在该公司7304工作面,笔者见到了综合服务队,他们正在安设该工作面的单轨吊。“我们的队伍既有辅助区队的机动性,又有生产工区的实干性,通过学习和相互协调配合,现已能够自主安装单轨吊了。”该队队长葛德志说。通过自主维修和内部承包方式,今年以来,该公司共节约外委施工费用505万元。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树立“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用人导向,坚持在生产、科研和防疫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今年以来,他们重点提拔干部5人,“一百双千”后备人才20人,金牌工匠10人。同时,他们为新统分高校毕业生编制了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下一步发展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