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中才
时下,网络热词“地摊经济”陡然霸屏各大主流媒体,茶余饭后关于“地摊经济”的谈资更是在市民之间不绝于耳。据百度搜索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摆摊技巧”搜索热度同比暴涨665%,创十年来新高。近日,百度大数据公开发布积极拥抱“地摊经济”城市排行榜,前十位均为新一线大城。据此,许多民众认为,“摆地摊”很有可能成为2020年的“风口”。
“地摊经济”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与当前疫情冲击后经济复苏疲软乏力不无关系。为尽快恢复经济秩序,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一方面中央积极采取有效适度的宽松政策,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另一方面各地区相继出台配套措施,把就业和民生问题置于重中之重,由此使得“地摊经济”回潮之势空前高涨,“地摊文化”一夜之间占据大城小巷。
不可否认,“地摊经济”的“小而活”的确有着其他营商模式无法比拟的特色优势。今年3月份,率先恢复“地摊经济”的成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现稳岗就业10万人以上,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此种举措可谓是一旦二鸟。
然而,对待一拥而上的“地摊经济”决不可掉以轻心,这种盲目扎堆式的经营模式暴露出的潜在性风险极易形成不良后果。就在6月6日《北京日报》刊发署名为“京平”的评论文章《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之后,6月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相继发布热评文章《“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文章强调,“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地摊经济”是否适合一个城市,关键取决于这个城市的阶段性经济状态和长远性战略规划。因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发展脉络、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地摊经济”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恒久利益,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以北京为例,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形象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必然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况且北京人口密集、商业集中,环境饱和度高于其他地区,倘若放开“地摊经济”,势必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精细化管理难度加大等突出矛盾。因此,“地摊经济”不适合在北京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
然而,以此否定“地摊经济”更是不智之举。北京、上海之外的各地区城市之所以在盘活“地摊经济”中有利可图,是因为城市的环境空间容量相对较大,存在适合“地摊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摊经济”在促就业保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明显。因此,推动“地摊经济”良性循环,既要严禁放任自流,又要摒弃“一刀切”思想,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整体推进中找准适度与适量的契合点。
从长远来看,“地摊经济”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尚需时日,规范化经营“地摊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城市治理与经济重建双提升双促进层次上,“地摊经济”需要在破与立中作出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