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3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提高海铁联运能力 为经济发展降本增“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孙以兵

  4月24日,在铁路南京货运中心尧化门货场,满载着医疗用品体育用品等货物集装箱的铁海联运班列,整装出发开往上海芦潮港站,随后通过汽运到上海洋山港出口。(澎湃新闻4月24日)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前述班列铁路运输时间为9小时,再到洋山港出口,全程物流时间控制在12小时以内,比全程水路运输节省约4天时间。同时在各方努力下,运输价格与全程水路运输持平、较全程公路运输费用减少近50%。运输的效率高、成本低,这正是海铁联运最显著的特征,很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海铁联运是指内陆地区出口货物由铁路运到沿海港口由船舶运出,或是内陆进口货物由船舶运到沿海海港之后再由铁路运进,只需“申报、查验、放行”一次就可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一种运输方式。海铁联运是多式联运中的典型,具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能减排三大优势,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新型运输方式。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更是把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发展公铁联运、海铁联运,作为国家战略进行部署。

  我国物流总体成本比欧美等发达地区、国家高出一部分,多式联运的占比低,是主要原因。欧美国家经验表明,多式联运能提高运输效率30%左右、减少货损货差约10%、降低运输成本约20%、减少公路交通拥堵50%以上。为此,我国《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2020年多式联运货运量要超过30亿吨、运量规模要占全社会货运量的6%左右。2018年9月,我国又发布《关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这些为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国家有号召,铁路有行动,不遗余力推进海铁联运工作。铁路部门与地方政府、港口企业等紧密配合、协同行动,共同打通铁海联运的“最后一公里”。上述的铁路上海芦潮港站,即是与洋山港同步建设、开通、运营的货运站,有效服务海铁联运。此外,畅通“最后一公里”,今年4月更是“双喜临门”, 15日浙江宁波穿山港铁路支线投入使用,近、远期设计海铁联运作业能力分别为60万标准箱和80万标准箱,更好链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辐射长江经济带腹地。16日,广西北海铁山港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设计年货运量近期1400万吨、远期2000万吨,为以海铁联运为主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更为强劲的新动力。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铁路、水运和公路运输相比较 ,能耗比约为1∶0.7∶5.2,碳排放比约为1∶1.3∶10.9。可以看出,海铁联运的节能减排的效应更显著。宁波穿山港、北海铁山港铁路入港口码头,意味着我国海铁联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而今年还将有一批铁路新线将进港口码头。这些“利好”,既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更好畅通我国的产业链与供应链,还能更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降本增效,也将为我国发展减少许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