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环评报告造假背后 有无利益勾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乔志峰 时评人

  深圳湾环评报告公然抄袭造假:竟出现35次“湛江”。

  一份出自权威机构的环评报告,因为抄袭造假而上了热搜。近日,深圳市政府官网公示一份有关深圳湾新航道疏浚项目的环评报告,却被爆出内容存在严重的抄袭造假问题,仅“湛江”两字就出现了35次。很快,深圳环评报告“造假门”持续发酵,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更有网友吐槽:抄作业连名字都抄错,这种水平连小学生都不如。(4月19日《中国基金报》)

  确实连小学生都不如。小学生抄作业,最起码不会连名字都抄吧。由此可见,相关机构和单位的水平和责任心差到了何种程度。

  犯下如此低级错误的,并非不懂事的小学生,而是权威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根据官方资料,该研究所是一家历史悠久、科研成果颇丰的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成立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近800项,设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字头,中科院,单看名字就令人肃然起敬,谁能料到竟会是银样蜡枪头、无耻大忽悠?权威机构沦为“剽客”,是偶尔为之,还是行业潜规则和新常态?这次是被发现了,他们之前出具的报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剽窃问题,是否也该全部拿出来审查一番?

  据悉,今年1月19日、3月3日和3月19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陆续将环评报告进行了3次挂网公示,在第3次公示期间,市民发现了环评报告存在抄袭的问题。错漏百出的抄袭报告,就这样一路绿灯三次公示,难道就没有人审核把关?哪怕只是一目十行看上几眼,便不难发现问题。幸亏公示是挂在网上,幸亏有“好事”的市民真的看了,否则岂不就轻易蒙混过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连名字都抄的所谓环评报告,能为决策提供什么科学依据?不过是欺上瞒下“逗你玩”罢了。抄袭只是表象,本质乃是造假——通过造假为某些项目制造合法性,进而攫取地方或小集团利益,从事不可告人的勾当。

  抄袭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1,技术专题的报告是可以分包的,但为什么分包给涉事机构、有没有质量要求和把关,却是回避不了的疑问。这背后,有没有利益勾兑和经济问题?2,所谓环评,是否原本就没当回事,就是走形式、搞过场,忽悠老百姓的?环境影响评价被称为“卡住违规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环境风险的过滤器、安全阀”,可现在,在某些项目上是不是已经被异化为“为违规建设项目开绿灯”的工具呢?环境频遭破坏,谁是幕后黑手?

  据央视报道,在生态环境部4月15日召开的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事件暴露出抄袭、造假问题,性质十分恶劣,生态环境部已责成广东省、深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严肃查处。目前省市联合调查组已完成对编制单位的调查取证,案件进入立案处罚阶段。

  查,是必须的。但关键在于,能否拔出萝卜带出泥——彻底查一查环评乃至环保领域的乱象,深入挖一挖环评造假背后的关联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