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娟 石启元
刘兆伟,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东区机电车间改造区域组长,八零后党员。长得黑黑高高的,身上工作服总是脏兮兮的、油腻腻的,就是这样一位毫不出众的小伙子,他的多项小改小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职工眼里是大名鼎鼎的“智多星”。
刘兆伟把实践作为学习的最好课堂,把生产岗位作为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好平台,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当作最好的习题,把解决困扰生产的难题作为研究的最好课题。
2010年4月,技校毕业的刘兆伟来到临涣选煤厂,上班的第一天他就在学习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吃苦,何知甜。就是这样一份肯吃苦的决心,才换来了掌声和鲜花。作为一名机修工,为了能尽快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他把班里师傅那儿和工作相关的所有资料在短时间内“啃”了一遍,了解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要点以及各种故障处理。仅一个月时间,他就对“辖区”内设备的维护要点了如指掌,可以带队独立作业。他的师傅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常常在新人面前夸奖他说,刘兆伟这个小伙子脑子灵光,不讲吃穿,勤奋好学,你们也少玩手机,能有你们师哥一半的用心就好了。
梦想从学习开始。看着单位技术员们熟练的操作CAD等制图软件,刘兆伟也想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便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机械基础、3dmax、stm32单片机、plc、液压控制、螺杆压风机……2012年他顺利通过了集团公司优秀青工赴高校学习的机会,在河南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机械电子与自动化专业脱产学习,并顺利拿到结业证书。2016年他又报名了中国矿大的函授本科,他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着。在2018年厂部组织的技术员招聘中,生产技术类名列第三。现在,只要打开刘兆伟的手机或者电脑,里面安装着各种自学软件和设计软件,CAD、3dmax、stm32单片机、plc、protues……在电脑里还有一个专门文件夹,里面全是他画的设备图纸。
在技术攻关和岗位创新的道路上,刘兆伟不满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更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而是注重不断地去创新拓展。只要是对安全生产有利的事情,他都愿意去琢磨,去研究,再难的技术他也敢想、敢干、敢攻关。他家里有一间专属他个人的工作室——阳台,里面全部是他拆卸和组装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特别喜欢的东西就想拆开看看,看过再一件件组装起来。东西拆多了,动手能力变的特别强,他也逐渐学会了组装和维修。“只要你努力就会有回报”。参加工作以来,刘兆伟实施大小革新项目很多,如液位计误动作消除、铁路大绳自动加油机、空气炮平台安装改造等,为智能化选煤厂建设贡献了“兆伟方案”。“改变一下思路也许就能创新。”刘兆伟又开始“不安分”了。针对皮带可能造成撕裂的安全生产隐患,他蹲点现场,仔细观察,买来很多自动化控制设备及元件,利用互联网资源,反复试验,他成功地申请了个人的第一个专利《皮带重度撕裂保护》。
由于他勤奋好学,技术过硬,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今年,刘兆伟被所在单位调整到改造区域当带队组长。面对班组横七竖八的各种工具,怎样把改造区域班组职工休息室兼工具室40平米的小房间发挥更大的利用空间?刘兆伟测量了房间的尺寸,构思了室内布局、工具柜的设计、摆放。他用心画了图纸,利用工作间隙带领改造区域职工从下料、焊接、组装,废旧物资的再利用,将箱体除锈上漆,里面是工具室兼操作间,手拉葫芦从外到内依次为5T、3T、2T/1T,拉链放置在下面的收纳盒里,便于收纳和搬运。中间依着墙体承重柱连着材料柜,钢丝绳头也有了收纳。外面是兼顾学习和操作的空间,所有的空间没有一点浪费,利用的恰到好处。班组被他打理的井井有条,装饰的舒适、整洁、宽敞 、温馨,俨然就像自己的家。
复工复产后,刘兆伟作为一名生产骨干,曾连续14天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最长的一次19天没有回家。“想孩子吗?晚上回去吗?”。“不回去了,孩子肯定想,但是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给社会添乱;作为生产改造区域带队组长,我须迎难而上。”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坚定地说。在他身上,大家看到的是朴实无华和永不言弃创新精神,一股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