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殿荣在试验现场(左一)
■ 赵馨
近日,2019年自治区“草原英才”评比揭晓,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北重集团技术中心产品研究院项目总师王殿荣入选。31年前,王殿荣怀揣为国防建设奉献青春的信念,大学毕业后便踏上了北重这片热土,从最初的一线技术员到项目负责人,再到创新团队核心人员,王殿荣为公司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年出差几个月:科研有险阻,苦战能攻关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2019年,您会选择哪个词?”面对记者的提问,兵器工业集团科技带头人王殿荣毫不迟疑地脱口而出:“责任。”
为什么是“责任”?王殿荣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这一年承担的几项任务,如何完成好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其中国际‘坦克大赛’是展示国家实力的比赛,既是政治任务,更是职责使命,我们必须要做好技术保障。第二,这一年科研成果如何快速转化成产品,形成北重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公司某新型总装产品——“车载某型号”重点项目的定型试验上,带领团队在试验基地现场对产品进行反复的保养检验,确保试验时万无一失,那时,几乎天天想着试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疫情的特殊时期,这段时间,王殿荣的手机基本上是“占线状态”,随时要跟院所、配套厂家进行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这也让他有时间在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
在与王殿荣交流中,提到最多的字是“跑”——跑部队、跑厂家、跑院所、跑试验……他诙谐地说:“东跑跑、西跑跑,这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王殿荣粗略估算了一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面跑,尤其是试验现场,经常是一个多月不能回家。
按照武器装备研制的整体要求,都要完成各种不同地域的环境试验,科研人员也要一直跟随着。夏天炙热的高温,他们要去,冬日肆虐的严寒,他们也要去,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完成高度海拔的试验任务,这些不同的地域环境对科研人员的身体状况都是极度的考验。
2000年,王殿荣跟随兵器工业集团技术团队到巴基斯坦做产品国际竞标试验,试验场位于巴基斯坦沙漠地带,自然温度在零上55℃左右,鸡蛋放到装甲车上马上烫熟了,虽然他们不停的补充水分,但是很多人还是出现中暑现象。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王殿荣和同行的人员坚守了2个多月,最终顺利完成了武器射击试验,得到了用户认可,成功签订了订单。
黑龙江省塔河位于我国最北端,冬天平均温度零下40多度,王殿荣团队也要跟随产品进行极寒试验。他回忆说:“当时,我们每个人都要穿着厚厚的大棉袄,戴着手套进行试验,尤其是遇到产品出现问题,要不停地想办法解决,还要防止冻伤。想一想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试验是多大的考验呀,每次试验的场景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一年只干一件事: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
在别人看来王殿荣这一年是忙碌的,但他说,自己“其实一年主要忙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车载某型号”重点项目。
这一项目是北重集团新型总装产品,是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今年就要交付,直接关系着公司2020年的产值目标。王殿荣介绍:“公司是我国重要的火炮研发生产基地,我们生产了很多产品,但总装产品不多。这个总装产品很可能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依托产品,对公司来讲意义重大。”
2019年,王殿荣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车载某型号”重点项目试验上。那段时间,他和团队成员每天吃住在试验基地。他们经常是天不亮就开始试验,直到天黑才回到住处休息。由于露天作业,还要冒着漫天的风沙和刺骨的严寒,一会儿爬到2米多的最高处,一会儿又钻到狭小的炮塔内部处理故障点,对于“身经百战”的王殿荣来说,艰苦的试验条件已习以为常。“产品设计定型只是开始,实现批生产才是最为关键。我们最初研制生产出三台,但还不完全具备完全批生产的能力,需要我们一点点攻克难关,保质保量向部队交付‘顶用、管用、好用’的武器装备,条件再艰苦我们都能克服。”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搞科研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尤其是武器装备科研,基本需要10年的时间,5年预研,5年研制,再到批量生产,最后才能转化成产品。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这些科研人员一点也不为过。如何在枯燥中寻求突破,王殿荣给出答案:“首先要对自己专业爱好,只有喜欢了才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其次,要树立信念,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做好工作。”
30多年来,王殿荣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初心——用所学报效国家。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公司最为困难的时期,他也从未放弃过。正是凭借这一信念,王殿荣潜心钻研,研制的多型装备参加国庆阅兵,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他和团队研制的各型陆续武器装备部队,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多项产品填补国内同类武器空白,步入了国际先进水平行列。2016年,王殿荣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1999年至今,他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自治区创新科技类二等奖;包头市创新科技类三等奖;北重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著作30余篇。
一年不缺一节课:高师带高徒,传承聚力量
在从事科研之外,王殿荣还要承担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任务。由于产品研究院是项目团队制,作为团队负责人,王殿荣把每一次的研讨都看作一次“授课”,不管多忙,他都精心准备,尤其在论证期间,为大家讲解相关内容,结合掌握的知识交流探讨。
项目团队中,年轻的团队成员吴勇每次参加完讨论后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王总能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问题,从理论的迷宫中带你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经过他的细致讲述,有时一下子就茅塞顿开,非常实用。”
产品研究院把“导师带徒”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总师、副总师的培养。总师级人才需要从总体进行培养,主要在一些产品的论证、总体方案等方面给年轻人压担子,项目负责人再传授经验做法,按照这种方法提升总师团队能力。另一部分就是骨干人员的培养。首先需要年轻的科研人员打牢理论基础,多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强化专业培训;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在理论与实践中掌握产品系统性能,提升技术能力。谈起人才培养,王殿荣补充道:“搞科研不能空想,要深入一线了解每个产品是怎么制造、怎么装配的,能否达到产品设计性能,让年轻人亲临试验现场,自己解决试验中的问题,这样对他们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王殿荣培养出的4个优秀科研人员已经进入国家型号研制副总师行列。
2020年,王殿荣给自己列了一长串的任务列表,表格中“培养”和“传承”两个词尤为醒目。他告诉记者:“现在我已55岁,接近退休的年龄,但使命和责任没有变。作为科研人员,我的主责就是要研发出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国防实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培养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北重集团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国防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