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晒一晒这个车间的改善“成绩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一个个指标全都量化上墙,公开化、透明化,让每个员工心里都有一杆秤。中国兵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604车间的宣传廊道里张贴着各项统计指标:任务量增加了75.95%,从业人员数量下降了18.75%,作业时间减少了14.13%……

  这一数字的背后到底采取了什么措施?单元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如何成为该车间打破“顽疾”的重大举措,又有哪些新成果在该车间应运而生?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近日走进了604车间,看看这个有104人的车间是如何通过提质量、提能力,从而担起提升装备质量重任的。

  打破惯性思维,植入工作新理念

  “在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形势下,车间响应公司和事业部号召,自上而下向员工不断灌输‘质量第一’的理念,将任务分解到班组,把月度完成情况与个人收入挂钩。”面对采访镜头,在该车间工作了整整18年的车间主任李文新向笔者娓娓道来。

  说话间,他拿起放在桌上的两个某产品零部件,让笔者对比两件产品哪个质量更好?

  笔者有幸充当了一次“考官”,拿起面前的两个零部件,一看就发现了“端倪”,两个零部件虽然外观一样,但仔细一看,就发现光滑度不一样,其中一个上面的毛刺还有点“剌手”。李主任笑着说:“你看,这外行人都能一眼看出哪个精细度高、质量好。‘剌手’的这个是用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一个员工大概需要20多道工序;另一个是用最新工艺加工的,这个大约需要装夹2-3次。因此用新工艺加工的零部件行位公差就比原来工艺做出来的有了大幅降低,实物质量也比用原来工艺加工出来的零件好很多。”

  “这是我们‘采用单元化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结果。惯性思维往往是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一个‘顽疾’,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打破生产中的惯性思维,给员工‘植入’新理念。同样的时间,在设备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实物质量都提高了。然而要想让员工接受新的加工方式、新的工作理念,就必须让员工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李文新感慨道。

  事实上,李文新口中的新加工方式,就是通过采用单元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推动员工由加工一道或几道工序向全流程生产的转变,进而提高加工效率,激发员工内生动力,把这种加工方式运用到更多产品之中。

  李主任举了一个个简单的例子:车间现在用老传统,如果干200件的一批零部件,整体加工时间最少在一个月左右。但是把工艺定型以后,使用新工艺,把这些零件加工放在一个班组最多需要四天。四天和一个月这样鲜明的对比,效率提高了、搬运距离缩短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工人收入增加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变化,让员工主动接受,把“要我变”转变为“我要变”,打通生产“脉络”,找准生产“节奏”,从而实现价值的不间断流动。

  以前生产计划比较粗放,原来都是一个人干,车间各班组都是“单兵作战”、“单打独斗”,前几天举行的“提质量、提能力”加工中心精益生产比武活动,其实就是要车、钳、铣、磨多班组协作配合,解决产品周转速度慢、生产周期长,沟通成本大,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依靠集体智慧、班组成员配合,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势,才能赢得比赛。

  精益求精,高效高质路更宽

  王士良是604车间精细化生产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之前一说起604车间,都觉得这个车间就是名副其实的“加班大户”,连轴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而现在,你看我们看板上的指标,你就能知道从2010年到2018年的变化。10年前大概每天晚上必须干到10点半,现在我们基本晚上不加班。不靠延长时间保产量。我们采用的办法就是深度挖掘刀具、设备、人员的潜能,确保在八小时以内创造更大的效益。虽然不加班,但产能却是以前的两倍。

  同事们打趣说道:“我们这亮点不仅仅是指标上的变化,李主任的笔记更是一本‘宝典’,里面有不少‘宝藏’。”笔者拿过厚厚的笔记本,看着李主任一笔一划地在上面写着一些管理心得和理念。

  如何在生产过程中把精益理念做到最大化,“60”后车间主任李文新可谓是“费尽心机”。他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国企人,要有一份执着之意,更要有一颗坚守之心,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

  在604车间,类似的小革新、小改善不胜枚举:下一步,车间在加工环保上“做文章”。做好无毛刺加工,把上一道工序创造出来的一些不利于生产的“垃圾”都要清理掉。这样也就加强了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之间的配合,师傅和徒弟的配合,工程技术员和工人之间的配合……

  “当前,公司改革发展到了关键时期,作为生产单元的车间该何去何从?我们604车间从自身出发,精准把脉,把改善作为解决生产难题的良方。”

  说罢,李文新打开电脑,笔者看到了每一个班组员工的“成绩单”, 上面详细记录了年度工资、出勤率、合理化建议条数、设备利用率、刀具消耗领用、党员创新工程对比、获得荣誉等数据,这个“成绩单”每一个数据都是对标标准数据,这样有了参照物大家就能给明年制定一个准确的奋斗目标。抽看了几位一线员工的“成绩单”,他们的工资对比让笔者眼前一亮,很多人都已经月收入过万了。从这些数字背后,我们不难看出离不开一个“变”字:由“点”的改善,到“面”的突破,最终汇集成“质”的飞跃。

  单元化流水线生产方式实现了“人的解放”,小车间扛起大责任,小革新创出大效益。这样发展下去,公司防务产品高质量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宽广。(郭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