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市场升温“烤”问谁能承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解析中油一建公司破解设备制造升级瓶颈

  ■ 王进 田明祥

  目前,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下,国内超过1500家的石化装备制造厂商纷纷出招,市场争夺战愈演愈烈。

  作为中石油集团旗下大型装备制造的主力之一,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一建公司石化设备制造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在市场转暖期抢先捕捉商机,抢到手的市场资源量超出了预期。这本是喜事,可分公司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活多人少,如何挖潜能?重压之下,如何探新路?未来发展,应该怎么走?

  一问:吃多了能否消化?

  近年来,分公司经历了“过山车”。市场低迷时,分公司曾为寻找生存出路而四处奔波,饥饿煎熬的日子很不好过。

  如今,从市场转机到供需两旺,国内制造业活跃起来。在激烈博弈中,这家分公司承揽到国外俄罗斯AGPP项目非标设备制造214台(套),在制的国内各类球罐、塔器、容器、换热器等75台(套)。

  然而,分公司遇到了两大愁事:一愁活多人少,员工们在重压下承受得了吗?二愁工期太紧,产品交货期集中在今年5月至8月,能否如期交货?

  为此,分公司通过加强组织统筹,全面盘活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然而,分公司也出现了另一种情景——合同签订后,为兑现承诺、确保节点、维护商誉,尽管全体员工齐上阵,天天10多个小时“白+黑”,但还是感到忙不过来。持续忙活了数月,有人抱怨“受不了啦”。

  二问:承压耐力有几何?

  分公司47年的历史上,首次承受着“半年时间要完成两年的生产任务”的重压,这无疑是对所有员工的巨大考验。

  市场法则是优胜劣汰。分公司高层告诫全体员工:如果今天承受不了市场重压,明天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出局。这是因为,国内有上千家同类企业盯着国内石化设备制造的“大蛋糕”。甚至有些厂家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争抢市场资源。

  博弈厮杀中,谁会成为赢家?分公司通过层层传递压力,把严峻形势讲深说透,让员工们都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同时,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工效、绩效考核,拉开收入档次,确保多干多得,全面盘活人力资源。工资高低差别最大的能相差3000多元。

  分公司铆三车间主任唐辉告诉笔者:“市场决定一切。只要签了合同,无论多苦多累多难,都必须保证质量、兑现承诺、如期交货。”

  三问:联手合作行不行?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分公司高层也深知,人的精力体力有限,能不能以对外合作方式既能降本增效,又能使员工从“疯狂”加班中解脱出来?

  于是,分公司高层把眼光放得更远。由于分公司地处内陆河南,生产的高大塔器跨省陆运受限多、成本高、周期长,因而在投标报价中并不占有优势。

  为补短板破瓶颈,分公司通过跨省首选港口,探寻合作之路,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海运,以此降低成本、节省时间、赢得优势。今年,分公司高层多次到东南沿海一带调研考察,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家大型集团公司地处港口,非标设备制造的厂房大、场地宽,硬件设施一流、海运物流便利,但苦于技术力量有限,缺乏制造经验。而分公司最明显的优势是技术力量强,是世界机械、化工、冶金建设领域顶级企业合格产品供应商。

  于是,双方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走到了一起,提升了“人无我有”的竞争优势。

  四问:未来之路怎么走?

  分公司47年前因油而生,47年后能否实现缘油而兴?

  分公司尽管在资质、管理、技术、装备、品牌信誉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竞争能力,但在产品高端化、设备橇装化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分公司捕捉到一个重大的商机——中石油将四川定位为中国石油未来天然气上产的主战场,川中腹地将诞生国内最大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分公司顺势而上,在川中橇装基地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目前,一座总面积为20700平方米的橇装制造厂拔地而起。该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加工能力橇装设备约100台套,钢结构管道预制量约1400吨,将为分公司开创新的利润增长点。

  分公司经理赵玉西告诉笔者:“市场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没有了市场,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后,我们将继续稳定炼油化工传统市场,开拓高端产品市场,在生产高效换热器、橇装、模块化、有色金属设备上下真功,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