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蓝领”创客付永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梦香

2.jpg

●付永斌在工地上检查工序质量

  付永斌,在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第二测量工程队里,是一个给人希望、值得信赖的人。踏上测量工作岗位至今,付永斌扎根一线31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测量组长,如今更是行业里响当当的“蓝领创客”。他所取得的技术革新成果全部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他还义务帮助同事进行小改小革,提高工作效率,是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石油人。

  创新让工作减负增效

  付永斌今年47岁,1989年参加工作就到了测量班,1993年入党,曾在2015年被评为西南物探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他是同事眼中的能人,他对测量的执着、对技术创新的挚爱,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物探测量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道工序,测量标志的测设直接关系到后续钻井、地震资料采集等工序的质量。以往物理点一般采用竹(木)桩作为主标志,用油性记号笔在上面书写桩号(测线号和物理点号)。但作为测量组长的付永斌抽查了传统测量标志后发现,竹桩易受气候和时间等影响发生霉变,造成竹桩上书写的桩号模糊不清,后续作业难于辨识;且一个竹(木)桩大约重100克,搬运和使用成本高,不利于野外作业和降本增效。2016年,在测量队承接的宁216井区三维地震勘探(一期)中,同事们背着沉重的竹块,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产生了想为大家减负的创造冲动。

  如何用轻巧的材料取代笨重的竹块?付永斌冥思苦想。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欣喜若狂,那就是一根竹签和不干胶标签组合可以用于标记。为了检验实际效果,付永斌组建了许开明、唐小松等十名同事参加的QC攻关小组,在不同的路面、不同的天气环境做改良试验。他先用记号笔和打印的标签分别把点号写在不干胶上,并利用它的粘性,粘牢在细细的竹签上然后开始观察验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三个月的试验下来,QC小组成员都瘦了,付永斌也瘦了好几斤,皮肤也晒黑了,但他们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试验证明竹签标记更优于竹块,且重量轻到竹块的1/20,经过打印点号的不干胶字体没有变化,而且数字非常清晰。于是当年在川西北部束线三维,测量标记就采用了新的标签材料。这项创新为队上节约了材料成本、搬运成本、人工费120万元,也减轻了大家工作中的重负,并获得西南油气田勘探部门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后来兄弟单位也借鉴了这一创新陆续推广应用于施工中。

  创新让工作更快乐

  “创新让工作更快乐!”付永斌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2018年,付永斌首次自创用云服务器替代物理服务器建立网络RTK基站,不仅节约了物理服务器的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更实现了野外全天候RTK作业。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区,不再需要投入传统RTK参考站,中继站,该创新在第二物探经理部应用于自201井区东页岩气三维项目、四川盆地大川中射洪-盐亭三维等四个项目中,节省人工费、车辆费用4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施工进度,施工效率同比增长了30%。

  付永斌的创新工作还孵化出“季节工培训创新教材”,用生动的PPT图片取代笼统的理论知识,更便于季节工能直观掌握实际操作要领,避免以往出现过的问题再次出现,有效地提高了野外选点一次性合格率。在付永斌的影响下,测量队也涌现出了更多的“蓝领创客”,创造了高效率。同事陈建平自主开发的《物探测量数据后处理》软件有效提高了测量资料处理速度和质量,更具有山地地震勘探特色。创新组成员熊建军说:“付永斌的创新是由于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以前认为,创新是实验室科技人员的工作,没想到一线创新也大有可为。”

  在付永斌不断创新的日子里,他遇到了岳父去世、父亲生病住院、儿子高考等几件大事。为了项目顺利完成,付永斌坚守一线,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也有人说他实诚,这么多年过去了,“实诚人”成了行业闻名的“蓝领创客”。一根根竹签上粘着的小红旗,沿着田间地头,翻越过大山,延伸向远方,就像付永斌永不止步的创新之路,但是“根”深深地扎在他所付出的那些点点滴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