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扎密篱笆 让“资本下乡”不迷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谢晓刚 职员

  不仅要为资本下乡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更要加强对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监督服务。

  一家企业在下乡过程中向一个村子租用了1000多亩地准备建设狩猎场项目,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借乡村旅游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兴建别墅出售。最终,该项目的投资者先后换了三拨,狩猎场没有建成,烂尾现状依然无法改观。 这是曾做过20年乡村干部的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走访调研中发现的案例。(3月21日《工人日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资本下乡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投资额动辄上亿元,业态涵盖种养、食品加工、农业综合体……社会资本下乡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模式和新的管理理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乡村产业的形态和质量,激发了发展活力,让肥沃的农村土地绽放出发展新芽。

  然而,就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资本下乡热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一些浮躁冒进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正如曾做过20年乡村干部的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走访调研中发现那样:“社会资本下乡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但现在很多资本下乡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存在‘投资热、冷农民’现象。”

  有以“建设狩猎场项目让游客接触和体验狩猎文化”为噱头大肆侵占良田的,有“挂羊头卖狗肉”大张旗鼓申报了项目,却无心经营,挖空心思钻营如何申领国家各种涉农补助和项目扶持资金者,有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凡此种种,不仅会导致土地非粮化、非农化,还侵害了农民的正当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到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这些现象不仅有违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出的“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强音,更会伤农、误农。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关键是要清除阻碍城市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而这种清除障碍不仅要为资本下乡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更要加强对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监督服务,也是保护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应有之义。

  因此,面“资本下乡”出现部分偏离正常轨道的现象,必须从公共治理层面予以规制。对于社会资本而言,下乡就必须尊重农业发展规则,不能急功近利;对地方政府而言,鼓励资本下乡不能一味贪大求快、大包大揽,要筑牢政策的“防火墙”,比如在土地流转之前, 应加强对企业的资质审核、经营项目审核、信用审核, 为风险防控设立“防火墙”。

  总之,只有在制度建设上扎密篱笆,在监管上把触角移置更前端,资本下乡才不会偏离正常轨道,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