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宇
工作没做好,报告要出彩;创新不够,材料来凑……用材料“说话”、拿材料“邀功”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基层单位的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红头文件等文字材料美而不实,一些地方出现“讲的人不走心、读的人不舒心、听的人不入心”,原因为何,就是因为没有真情实感,说得不深刻透彻,注重创新而不注重实际,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让人觉得有些假,不愿意听。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纠文风的纵深推进,不少地方的新闻报道、政府公文、领导讲话等文字材料中的官话套话少了、大话空话没了,“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多了,文风有所好转。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一些基层单位的文字材料中,出现多种类型的话语乱象。一些地方实际工作并无创新,但做的文字材料显得很有创新,本来一项工作多年都是那样做的,并没有特色亮点,每年年初换一个新提法,将文字材料“改头换面”,就当成“创新事项”了,显然这种创新是假创新。这里不妨以脱贫攻坚为例,某县开展“脱贫攻坚百日行动”,要求基层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多走访。乍一看很新颖,实则“换汤不换药”,与以前的开展群众路线工作,到基层农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一样的。再说平时扶贫干部也在下村走访,没有必要再集中走该,更无须百日。扶贫关键在务实,不务实,天天到贫困群众家里也没有用。反而会让贫困户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接待扶贫干部上,影响他们的日常生产劳动。
形成这种乱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干部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不调查不研究,脚力不到、脑力不到,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地写材料,对着显电脑冥思苦想,“不问群众问百度”,抓着脑袋搞“创造”,“开门当秘书,关门当领导”的原因。有一些干部陷入文山之中,写材料都要加班加点,根本没有时间下基层调查研究。材料大多都是借鉴别人的,再加上东拼西凑,反复修改,文章就出来了。有一些基层单位“以开会落实开会、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批示落实批示”的形式主义根深蒂固的原因。还有“上级要求创新,下级疲于应付”助长歪风的原因。多个上级部门考核乡镇工作时,一般都有专门的“创新事项”加分。乡镇工作量大面宽、种类繁多,人手不足,平时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就很不容易了,哪里来时间去搞创新,再说基层工作大多都是服务性质的又哪里来那么多的创新。为了考核加分,只好通过编造、美化文字材料来“创新”。
要想改文风,还得先要转作风;作风不转变,文风就不会转变。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鼓励基层干部随机调研、脱稿讲话,并把干部下基层制度化、常态化。不能让写材料的干部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在形式上下功夫,成为“空心笔杆子”。基层不需要“空心笔杆子”,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泥腿子。党员干部要到边远的农村、困难群众中调查摸底,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研究问题。只有对在调查中发现的现象、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报告、发言才能指导实际,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另外,还要进一步减少“文山会海”,切实减轻基层文字材料负担。上级机关要切实改变动不动就伸手向基层要材料的做法,要什么资料下基层走一走不就知道了,没有时间下基层打个电话问下就不清楚了。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