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析设备的变更管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资深管理顾问 蒋坛军

  出于种种原因,企业有时需要对设备进行变更。笔者曾目睹因随意对待设备的变更而导致安全、产品质量、效率、成本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媒体也时有这类报道,例如:

  连云港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9”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1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4875万元。其主因之一是:“变更管理严重缺失,未执行变更管理要求,擅自取消保温釜爆破片,使设备安全性能降低;擅自更改压料介质,擅自改造环保尾气系统,造成事故隐患。”(资料来源:2018-08-17,国家应急管理部官网,《江苏连云港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9”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故而,应基于预防思想来管理设备全寿命周期各环节所发生的变更,在实施任何影响设备管理目标实现的永久性或临时性变更之前,就应识别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相关法规也对设备的变更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设备改造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要求特种设备在改造后必须向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设备的变更管理一般可包括:变更申请、风险识别与预防措施、实施与跟踪、验证、人才育成、管理成熟度评价、持续改进等。

  变更申请。变更需求者应清晰注明:对象设备的编号与名称、地点、变更种类(人机料法环测)、原因、变更步骤与时间节点、所需资源、预期目标或效果等。

  变更可覆盖“人机料法环测”。换言之,不应只关注设备本身的变更,亦应关注设备相关事务的变更,例如设备操作与维修人员、设备所加工物料或工件、操作与维修程序、所处的环境、测试监视手段或方式等。

  应明确规定变更申请的审核者,在规定审核者时应注意跨部门合作,例如对于影响设备安全的变更,可能需设备部、安全部、生产部、外部法定机构、设备供应商等多方共同进行审核。风险识别与预防措施。“知进退,明得失”。风险即“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见ISO31000)。应逐一识别变更全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种类、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设备风险种类一般包括:法规符合性、安全与职业病、环保、设备可靠性、成本、可操作性、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可维修性等。

  对于已识别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判定其可否接受。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应逐一策划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评审预防措施可否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只有在确认预防措施可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后,方可开始实施变更。

  变更实施与跟踪。在变更所需的资源(人、物、财、服务)安排妥当后,基于已策划的“变更步骤与时间节点”,实施和跟踪变更,以确保质量、成本、进度处于受控状态。

  对于变更实施过程中所需的调整、新的变更方法与内容,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验证。对所策划的变更预期目标或效果,在试运行、投产过程中进行验证,并尽可能采取量化、图文并茂的方式,必要时核算投入产出比,以清晰地展示变更前后的区别。

  若存在对预期目标或效果的差距,应分析根本原因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对于效果有推广价值的变更,应通过OPL(单点课)、会议、建立或修改标准化文件等途径,进行分享和推广。

  人才育成。设备原理和结构;设备全寿命周期各环节的要点(概念、规划、设计、采购、安装、验收、试运行、量产、检维修、闲置与报废等);变更管理流程;风险识别与分析等。

  持续改进。应基于变更绩效、管理成熟度评价等数据,识别持续改进的机会。常见的改善方向有:人员不熟悉变更管理的重要性;变更之目的/目标不明确;风险意识淡薄;随意对待变更的实施和验证;对变更失败不进行反省和改进;变更的绩效数据匮乏等。

  对设备进行变更之初衷,自然是为了复原或追求更好,但为数不少的案例已揭示:若变更管理失当,其结果或与初衷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建立和执行恰当的变更管理,其效果方能如《周易·系辞下》所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