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酒团队/文
并不嗜酒的李嘉诚涉猎了酒业,酒业版图甚大。
超级酒老板“李超人”:在国内卖酒、喝酒都找他
“李超人”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30万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他距离酒业十分遥远。但其实,酒业也是他重点布局的板块。
2014年,长江实业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宣布以约4600万纽币收购新西兰泥房子酒厂596公顷的葡萄园,次年再次收购澳大利亚麦威廉酒庄的三处葡萄园700公顷土地,价格接近1600万澳元。彼时,国内投资海外葡萄酒庄热刚刚降温,足见李嘉诚的眼光。
有报道称,李嘉诚已购买的葡萄园总面积达8700公顷,还通过持股的方式间接控制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北岛屿数千公顷葡萄园,成为澳纽地区的第二大葡萄园主。毫不客气地讲,“李超人”曾控制着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酒等众多产业的“命脉”。
有意思的是,长江生命科技旗下的葡萄园大部分均由澳纽地区主要酿酒商长期承租。例如,2014年、2015年收购的葡萄酒资产均以土地和品牌为主,葡萄园分别被反租给澳洲美誉公司、迈威廉酒庄进行经营。显然,相比自己运营耗费精力的酒庄,当“地主”更符合李氏投资法则,而从不少国人并购的酒庄惨淡经营现状来看,似乎也是最佳选择。
海外葡萄园只是“李超人”旗下酒业资产之一。如果你到过香港,在中环、铜锣湾、九龙尖沙咀、新界、离岛都会发现屈臣氏酒窖连锁,甚至在上海、澳门都有其分支机构。这家在1998年即成立的公司,也是长江和记的成员公司之一,主要面向中产阶层销售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葡萄酒、洋酒、啤酒,其中不乏独家供应款以及列级庄名酒。
既然能够被称为“超人”,说明其产业之多以致于“润物无声”。虽然李嘉诚可能从未实际性介入上述酒类业务,但影响不可谓深远。
“酒局识人”的李嘉诚,被关心最多的是“怎么喝酒应酬”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商业文化之下,“酒局”似乎成为每个人“既爱又怕”的局,不少人都好奇商界巨擘如何“应酬”——“李嘉诚在打拼的时候,是怎样应对饭局和酒局的”,这些在网络上已是非常热门的话题。
《李嘉诚传》书中指出,李嘉诚吃饭经常是一菜一汤或者两菜一汤,自述生活标准甚至不如1962年,更是不抽烟也不饮酒,很少参加各类晚宴。书中所载李嘉诚饮酒经历几乎没有,仅提及其在1991年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见面之后,为表达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怀,他在办公室里破例喝下了一杯酒。
书中另有记载,1992年,李嘉诚在汕头大学学术交流楼的学术厅,面对参加座谈会的许多教授和系主任、处长们,他心情因为激动和兴奋,先后有二次说:“我平时是不喝酒的。待汕头大学的改革开放试验取得成绩的那一天,我和大家一起喝酒!”还强调说:“不是喝一杯,而是二杯,三杯!”
上述“演绎”虽然不便求证,但不难断定,在创业初期,由于彼时正值百废待兴的中国,李嘉诚很难享受“杯中之乐”,功成名就之后又由于事务繁忙以及自身的饮食习惯,使他更不善饮。不过,即使是不常喝酒的李嘉诚,饮酒时也都是情之所至,与常人无异。
干到90岁,“李超人”对酒业人有哪些启迪?
那么,到90岁还在拼搏事业的“李超人”,有哪些特质?
要能干到90岁,首先是想干到90岁,奋斗是李嘉诚永恒的信仰。走上社会奋斗拼搏了半个多世纪的李嘉诚,创造了近80年不减的工作效率和效益。就在此次宣布“退休”的发布会上,李嘉诚选择“退而不休”,并透露今后将“披上新的战衣,专注于基金会的工作,尤其是医疗、教育。”即使作为顾问,李嘉诚或将继续为长和运筹帷幄。
要能干到90岁,需要的是不被时代所淘汰。李嘉诚深信不疑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学历并不高,但从做学徒时期开始,哪怕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他依然坚持学习。当时,在洋人主导的旧香港讲英语为主,他就攒钱自学英语,后来进入塑料行业之后,他又自学专业知识,还买来原本用作燃料的旧书,包括初中至大学一年级教科书甚至《辞海》等,只为“抢学问”。
如《李嘉诚传》一书所载,李嘉诚总是保持规律的生活,从不沾烟酒,早上六点起床,锻炼一个半小时,包括打高尔夫球、游泳及跑步,且从不间断;在饮食上,李嘉诚最喜欢白米饭和素淡的青菜,很少吃肉的他,就算吃鱼,也吃香港卖得最便宜的小鱼仔。
李嘉诚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时代偶像,李嘉诚展现了太多成功人士必备的特质。在酒业,我们也有这样的偶像,比李嘉诚还长20岁的酒业泰斗秦含章、比李嘉诚年轻11岁的季克良……他们虽然退休多年,但仍然凭借奋斗的心态与责任心为酒业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