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0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汉源花开乡村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1.jpg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三月的汉源,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谋山区县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方法。首先,我谨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向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农,天下之大业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来川视察时对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我省“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殷切期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新旗帜。这里,我主要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汉源比较优势突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根据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等,形成不同发展模式,以避免同质化竞争。汉源县结合自身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以扶持小农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的“汉源之路”。汉源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区位优势突出

  汉源县,原意为汉川水(今名流沙河)之源。历史上的汉源乡、汉源街、汉源场多指九襄镇。1914年改清溪县为汉源县。总面积2349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共有汉、彝、藏、回等17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10%,气候独特、资源丰富,是成都经济圈与攀西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

  ——奇点汉源。汉源地处地球“奇点”上,东经102°16′至103°00′,北纬29°05′至29°43′(约30°)。物理学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称为奇点,是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和时间在该处完结,许多规律在此失效。北纬30°被誉为地球的“金腰带”。沿北纬30°前行,既有许多奇妙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令人难解的神秘、怪异现象,存在着许多地球文明信息。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几大河流,都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狮身人面像、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百慕大三角区”以及玛雅文明遗址等世界自然及文明之谜也在这条纬线上。地球北纬30°线常常是飞机、轮船失事的地方,习惯上把这个区域叫做“死亡漩涡区”。处于地球“奇点”的汉源,一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边点汉源。汉源位于大渡河中游两岸,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点,具有霍普夫边界点定理(Hopf boundary point theorem)的二阶椭圆型方程的重要性质(极大值),位于横断山脉的关键部位(北段东缘),海拔在550米至4021米之间,具有显著的过渡带现象,空中之水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地貌和气候独特,可以创造无穷奇迹。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四川盆地属内陆海洋性气候,位于中国地理第二阶梯,是聚宝盆。汉源的总体结构就是一个涡旋,符合涡旋理论,具有类似龙卷风的强大吸引力,天赐边点汉源不可复制。

  ——节点汉源。历史上的汉源是通往康藏、宁属之咽喉,是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主要驿站,与东南亚、南亚交往甚多,留下了众多遗产。目前,汉源地处四川攀西“阳光之旅”的门户地带,四川8条精品旅游线中的“大爱无疆”灾区新貌旅游线和英美学者威尔逊及洛克“发现四川100年”线路的重要节点,五大特色旅游经济区之一的环贡嘎生态旅游区,5条特色旅游环线西环线(大熊猫线)和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的交汇处,其区位优势正在逐渐凸显。

  (二)文化优势突出

  汉源古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富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狮子山型文化遗址、富林背后山型文化遗址、大树背后山型文化遗址;秦汉时代的大田二半山冶炼遗址;古文化遗址有黎州古城遗址、王建城遗址、清溪古道遗址、大树古堡遗址、清溪关遗址、孟获城遗址、三交城古遗址。还有南方丝绸之路、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万里长征,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记。文化底蕴丰厚。

  ——汉文化发祥地。人类文明大多起源在江河流域,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精神与物质财产。汉文化主要涉及物质遗产和汉语(汉藏语系)、汉字(黄帝大臣仓颉创造象形文字),这与藏族、黄帝有关。其根是农耕文化,魂是水文化。汉源旧名是“清溪”,显然是清洁的小河。繁体字“漢”,可分解成氵、廿(读nian,意“二十”)、口、夫,表示水多、人多的好地方。源,意为水源、源泉,起点。汉源是水文化发源地,黄帝、颛顼、大禹、女娲等出生在四川,为汉源作为远古文明发生地提供了佐证。大渡河横穿东西,流沙河纵贯南北,有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形成了四周环绕,中部河谷低平的地势,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土豆等农作物。汉源有新时器时代的玉斧、双耳罐、豆形器;商周时代的单口双联罐、绳纹陶釜、青铜兵器;战国时代三叉格剑、巴蜀短剑、铜钺、铜釜、戈;西汉土坑墓群、东汉砖室墓、明瓮棺葬,西汉文物有龙首玉带钩、贮钱罐、耳环、陶罐、铜柄铁剑、铜刀、铜镜、博山炉、铜釜、铜鍪、五铢铜币、四铢半两币等,这些鲜明地呈现出中华文明在汉源的发展脉络。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将汉源看作汉文化的发祥地和发源地。

  ——多元文化交汇点。汉源古称黎州、后为清溪,建制于公元前129年,距今2000多年,是汉文化与藏文化、中原文化与南昭文化的融汇之地。其中,“富林文化”、“狮子山文化”享誉中外;“麦坪遗址”、“桃坪遗址”震惊世人;“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盐道”名贯古今;清溪古镇、魁星古楼、节孝牌坊古朴深遂;金钟神韵、清溪文庙、朝阳古寺博大精深。有背后山商周土坑墓、大瑶石棺葬,桃坪战国等。

  ——红色文化富集区。作为革命老区县,汉源诸多革命遗址遗迹分布在大树、九襄、河南、清溪、建黎、宜东、三交等乡镇。红军佯攻富林镇、智取飞越岭、鏖战清溪城、激战三亚关,革命火种播撒在汉源,留下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三)绿色优势突出

  “鲜花、碧水、阳光”,是汉源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景象!近年来,汉源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同步抓防范,在治浊水荒山、建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三方面下功夫,实现了浊水荒山变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以县城绿化为带动,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绿满汉源” 行动,不断提高全县林地和绿地覆盖率。全县林地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6.2%。

  汉源县已构建出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格局,其中“汉源贡椒”、“汉源金花梨”、“汉源黄果柑”、“汉源樱桃”、“汉源芸豆”驰名中外,梨、苹果、桃子、李子、柑橘、枇杷、葡萄等四季不断;银杏、楠木、香樟、云杉等珍贵树种分布全境;规模化的高山延时蔬菜常年出新,应有尽有,畅销全国。被誉为“四川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四川省水果生产二十强县”、“四川省特色水果核心基地县”、“四川省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第一批优质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县”和“无公害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县”。

  第二个问题 汉源实践具有典型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我们不同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如果按照他们的农场规模,我们种地只要1000多万劳动力就够了,剩下的几亿人都要转移出去,这是不可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随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系统部署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汉源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正确处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遗传基因的显著特征和现代价值的典型意义。

  (一)汉源是乡村振兴的活化石

  历史上,汉源是鱼米之乡,水多粮多,乡村美丽富裕。从麦坪遗址出土的石器可以推断,麦坪的农业在那个时期便已较为发达。与之并行的,还有陶冶工艺等。古时的九襄汉源街等享誉世界便是明证。无怪乎诸葛亮路经此处,便说“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丰收。”以乡村振兴点题汉源发展,与古汉源的繁华盛景遥相呼应。具有大熊猫的学术价值。

  (二)汉源是乡村振兴的试验场

  乡村振兴,重在大胆创新,闯出新路。汉源手握诸多好牌,气候牌、历史牌、旅游牌、康养牌、物产牌、汉源湖牌,比比皆是。这为汉源探索适合山区县乡村振兴的路径提供了基础。汉源的乡村振兴实践,具有历史基础又有现实成效,可以更好地发现不同产业的共性和运行机制,从而“组好牌”、“打好牌”,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具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种元素。

  (三)汉源是乡村振兴的示范地

  从生态、地理、历史、文化、经济、脱贫等方面看,汉源的乡村振兴思路都具有借鉴、复制、推广价值。为促进产业发展,汉源落实多元支撑,加速产业崛起;为优化产业环境,汉源建环线串基地,放大规模效益;为产业提档升级,汉源启动电商工程,融合线上线下;为推进“造血”扶贫,汉源力倡“一村一品”,助力脱贫攻坚。现在的汉源,正在用统筹的手段、改革的做法,以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版,打造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对话融合的新典范。具有榜样和复制的价值。

  第三个问题 把握“六个着力”

  乡村振兴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换言之,乡村振兴,棋子众多。那么棋眼在哪里?结合汉源县情,我们认为,乡村振兴应抓好“六个着力”。

  一是着力产业振兴。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建并完善农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是着力生态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治理体系。深入治理面源污染特别是农药、化肥等污染,有效修补“生态伤疤”。要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县域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要加快构建生态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动员机制,构建法治保障机制,严格环境准入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

  三是着力文化繁荣。扎实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加强家风、家训、家规、乡风和乡贤文化建设,挖掘农耕文化,重视耕读传家,改造陈规陋习。同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四是着力多元治理。顺应乡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抓住关键,打好基础,补齐短板,建立健全符合区域特点、体现时代特征、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民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提升乡村治理质效,实现乡村善治。

  五是着力农民增收。与农业强省建设结合,抓好精准脱贫,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村庄,开发特色商品,发展集体经济,建立增收长效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六是着力主体培养。突出高端引领,下大力气发现、培养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要坚持分类开发,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在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方式上采取差异化措施。要强化示范先行,围绕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式、丰富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带头人的示范培训与跟踪服务,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梯次推进、全面提升。

  汉源花,不仅是梨花桃花,还是文明之花、幸福之花。清溪幽美胜仙境,此地耕耘宜深精。舞墨挥毫抒壮志,汉源花开乡村兴。期待汉源的乡村振兴宏图早日实现,也期待汉源的乡村振兴实践为我省山区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崭新思路!

  (本文系李后强2018年3月17日在“山区县乡村振兴学术峰会”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