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郑万高铁方家庙特大桥“四项工艺”被推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项目管理真正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 特约记者 郑传海 通讯员 张一震

  6月27日,中铁十一局郑万高铁湖北段5标方家庙双线特大桥建设工地格外热闹。14时左右刚送走前来观摩的武九公司兴山指挥部所属标段的同行,15:00左右,襄阳指挥部又率领所属8个标段和4个监理单位前来观摩。以此为标志,郑万高铁湖北段建设中国高铁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的战鼓已经擂响。

  他们来观摩的既不是一鸣惊人的高科技,也不是重大施工难题,而是桥梁施工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诸如桩头钢筋如何保护、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如何防止开裂、墩身清水混凝土施工和人工养护墩身存在的多种问题等老生常谈的细小问题。

  去年10月,郑万高铁湖北段完成招标工作后,武九公司就明确提出,要通过标准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把郑万高铁湖北段建设成为中国高铁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

  中铁十一局郑万高铁湖北段5标项目上场后,紧紧围绕“建设中国高速铁路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这一目标,不断创新项目管理,力推项目管理向现代工程管理转变,原材料质量检测、桥梁钢筋笼制作、桩头钢筋保护、凿毛环切、墩身钢筋绑扎、内支架搭设、墩身养护等所有与现场施工有关的“细微小事”,一律进入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笼子”,通过健全与建设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相对应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创新重点和监管指南等内生机制,借助信息化管理的魔力,跳出传统作业和管理方式的“牢笼”,用“指尖艺术”玩转现场生产调度、施工原材料和质量检测、混凝土拌合与配送、机械化施工和按照工艺流程施工等信息监管追踪,手机和二维码技术的应用成为所有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支撑,项目管理真正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从根本上告别了人为操作失误或疏忽大意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等问题。

  在全力推行“四化融合”的同时,他们把过去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和技术难题列入“技术创新问题库”“管理创新问题库”和“攻关创新认领库”,鼓励所有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攻难关。在襄阳指挥部组织的现场观摩暨桥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研讨会上,他们交流的“四项工艺”中的多项创新课题,有三成是现场工人和近年来从大学毕业加盟企业的技术人员完成的。如为降低工人破桩头劳动强度,钢筋笼加工时在伸入承台部分主筋上以珍珠棉外加PVC套管能实现桩头部分混凝土与主筋完全分离,只需剥离吊筋位置混凝土就可起吊桩头。这项工艺是由钢构加工场质检员黄祖盼发明的。墩身自动喷淋系统则是一分部总工程师苗涛率领的攻关团队,经过对水循环系统、支架系统、喷淋系统和喷洒养护控制等5个子系统反复改进,最终实现通过自动感温控制动态喷淋和自我调节喷淋时间,做到360o全覆盖喷淋养护、自动控制、无人管理和养护用水循环利用。

  6月7日,武九铁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志坚率队到这个项目调研时强调,把郑万高铁建设成为中国高铁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就是要从规范每个施工细节抓起,既要有标准可依,又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确保每个分项工程的各种环节都符合标准,每个分项工程都成为精品。

  观摩了方家庙特大桥“四项工艺”后,襄阳指挥部召集管段内监理、施工单位到5标的信息化中心,针对管段项目如何运用“四项工艺”推进桥梁标准化施工和外观质量控制,把桥梁工程建设成为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开展了深入研讨。

  据了解,全长800多公里的郑万高铁采取分段建设分段开通,湖北境内的襄阳至南漳段工程是去年11月全面开工的,计划于2019年先行通车,境内桥梁工程占60%左右,桥梁工程是这段高铁线路工程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