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才云 职员
三年间,“专家”刘洪斌以9个不同身份出现在河南、青海等多个省级电视台的养生访谈类“节目”里,推荐了近10种“药品”。(6月26日新华网)
古代所谓“神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正确诊断病人病症,并根据病情实施手术、开具处方的医术高明医生,被当世之人称为“神医”。但是,由于诊断手段、病理、药理、个体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很少有人能真正成为起死回生的“神医”。“神医”或只是患者心中的一个“图腾”。
“神医”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在没有“真神医”“大名医”的情况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要卖掉假药,要把患者手里的钱骗到手,怎么办?于是,就催生了一个新职业,那就是包装出貌似“专家”“名人” 的假“神医”。
在电视上,假“神医”凭“三寸不烂之舌”,一阵神吹乱侃,只要电视机前有人相信了,“神医”骗术就成功了。据报道,纵横大半个中国的“神医”刘洪斌,3年来分别“饰演”9个不同身份,在河南、青海等多个省级电视台的养生访谈类“节目”,“推荐”了近10种“药品”。每到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就是他“霸屏”时。她被包装成老中医,自吹“从医30多年”“研究员”极具欺骗性,上当的群众不可胜数。
其实,诸如刘洪斌之类的“神医”,并不会望闻问切,也不负责药品生产,甚至完全不知道制药厂在哪里,只管照着广告公司设计的稿子背台词。
“神医”的扮演者也不过是领得一小份报酬而已。而假“神医”“走红”的背后,实际上暗藏着一条非法利益链。其中,药品供货商、中间商、广告商与电视台,都是这条丑恶利益链上的“蚂蚱”。
有了这条利益链,电视台、广告商、中间商、供货商均大昧良心,赚得盆满钵满。正是暴利和侥幸驱动着他们继续玩弄着“神医”的骗术伤天害理。
“神医”骗术长期盛行乃至霸屏,是因为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对骗局不闻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意无意“放水”,骗局才得以屡屡“成功上演”。
“拔出萝卜带出泥”。“神医”广告骗局真相大白之后,“放水”部门也纷纷暴露出来。首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有失职渎职过失。电视广告商鼓吹的药合法不合法、是药品还是补品、含药量多少、对身体危害多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最有发言权。如果他们不批假药电视广告,电视台拿不到文号就不敢播出。正是因为他们的不作为,直接导致电视广告假药泛滥。
其次,电视节目监管部门应对失职渎职负责。像地方电视台播放骗人广告这种把戏,电视台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们只管收钱养记者、发福利,对播出节目监管一事并不上心。更严重的是,负有监管职责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对于电视台播出的“神医霸屏”虚假广告置之不理,任其在辖区骗人,监管显然未尽责。
再次,公安经侦部门也有责任。“神医”广告骗人属于经济诈骗活动,公安经侦部门专管此事。而投诉假药骗人事件的也不在少数,但职能部门置若罔闻,导致“神医骗局”利益链上的相关方有恃无恐。
“治乱象用重典”。要根治“神医霸屏”现象,还须严打重罚。一方面,要依法对假广告、假药品、假“神医”、假专家、假名人予以严查重罚,若能依法判决枪毙几个,也可告慰那些被假药“吃死”“坑死”的无辜群众;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对失职渎职部门的问责力度,倒逼他们在依法履职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有所作为。总之,不能再让“神医”出来“霸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