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金中
近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该市生产和销售的饮料酒产品进行了商品包装监督抽查。本次共抽查65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6批次。其中,一些酒业等被抽检出包装不合格商品,均为“包装空隙率”项目不合格。业内人士指出,包装空隙率频出问题,说明酒企在注重细节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何谓包装空隙率?201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对于饮料酒、糕点、化妆品、保健食品、粮食等包装进行了明确“设限”,限量要求包括: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和商品销售价格比三个方面。
其中,包装空隙率是指“散粒材料在某包装容器的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衡量的是包装内部“空的地方”大小。国家标准中,“饮料酒”类别的包装空隙率应在55%以下,超出标准即为“过度包装”。
过度包装,曾让消费者深恶痛绝,很多厂家也推出简包装、轻包装唤回消费者认可。这么多年过去,为何仍有大酒企在包装空隙率上栽跟头呢?
“说到底,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这说明中国白酒还没有真正从粗放型走向‘工匠精神’。这次曝光的有的还是国内大酒企,还能出现这种问题,说明中国酒企做好细节还在路上。”亮剑咨询公司董事长牛恩坤如是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河南酒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过度包装在酒类行业一直存在,目前仍存在大量的过度包装现象,算得上历史遗留问题。“酒是个特殊商品,礼品特性很重,所以一些酒企就会在这方面做文章。前些年媒体和消费者批评过度包装,也涉及酒企,但老实说,当时火力点主要集中在月饼等产品,酒类产品并不是‘重灾区’,所以过了风口之后,一些酒企过度包装情况仍然我行我素。”
酒类产品的豪华包装在市场上屡见不鲜,随之对应的则是动辄就高昂的销售价格。“这其实也是消费者的一种面子心理在作怪,而企业也就迎合了这种心理,出现了包装越精美越豪华,消费者反而趋之若鹜的现象。”北京方德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酒业营销专家孟跃如是说。
在普遍提倡“工匠精神”的时代,酒企应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提高酒品酒质上。在白酒市场回暖的今天,酒企在酒质上多下一分功夫,不在包装空隙率上栽跟头,才能让白酒市场更加健康发展。过度包装,只会助长社会的浮躁、奢靡之风,更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