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岳
4月17日上午,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酒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举办。会上显示出来的一系列数据,呈现出了中国酒业各板块的良好发展态势。
2016年中国酒业发展成果喜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1-12月,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7226.30万千升,同比增长0.75%。其中饮料酒产量6274.20万千升,同比增长0.81%;发酵酒精产量952.10万千升,同比增长0.41%。
1-12月,主要经济效益汇总的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2742家,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9780.6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2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94.4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22%。
白酒行业: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578家,累计产量1358.36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6125.7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0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797.1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24%。
啤酒行业:规模以上啤酒企业468家,累计产量4506.44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832.6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0.7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70%。
葡萄酒行业: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240家,累计产量113.74万千升,累计完成销售收入484.5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9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8.7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9%。
黄酒行业:规模以上黄酒生产企业112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98.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9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6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54%。
其他酒行业:规模以上其他酒生产企业215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57.9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8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2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8.16%。
经历了两三年市场深度调整的“阵痛期”,2016年,我国酿酒产业在深度调整后趋稳向好,酿酒总产量出现增长,经济效益整体趋好,产品、渠道、商业模式等创新步伐加快,市场进一步稳定。2016年,酒类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理性化、个性化、多样化。酿酒产业继续保持新常态,产业和产品结构持续调整,酒产品价格带调整适应市场和经济大环境,流通体系变革持续发酵,多元化消费潮流不断升级。
整体发展趋势止跌企稳
行业集中化态势进一步增强
产量规模:啤酒行业在出现连续两年市场萎缩和销量下降之后,近期止跌企稳。葡萄酒行业全年产量与2015年基本持平并略微下降。白酒增幅相比较2015年的5.07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保持了3.23的良性增速。整个酿酒行业在朝着企稳回升的态势发展,行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在稳固有序地进行。全行业更加注重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培养。
销售收入:全行业总体增长6.27%。除啤酒和酒精之外,白酒、黄酒和其他酒的增幅回升明显。白酒尤其突出,是“黄金十年”结束之后首次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相比较2015年同期增速的5.22,基本实现了增速的翻番。说明白酒产业的发展趋于稳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的这一轮调整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6年延续至今的“涨价潮”应该是白酒产业形势改善的一个重要表现。黄酒亦表现突出,2016年,以8.96的增速提振行业士气。葡萄酒产业虽说增速平缓,全产业销售收入相比较2015年有22亿元的增长。国产葡萄酒的发展任重道远。随着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营销策略的转换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国产葡萄酒和黄酒的发展将会是利好的。
亏损面: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亏损面为11.82%,相比较2015年的11.12%有所增长。亏损额方面,除白酒、啤酒和酒精之外,葡萄酒、黄酒和其他酒均是加大态势,说明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产业格局逐步加快,企业集中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发挥作用,行业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僵尸企业被淘汰成为行业的必然,关停并转将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大鱼吃小鱼”速度的加快。
进出口:酒类产品的国际贸易表现活跃,我国饮料酒及发酵酒精制品国际贸易持续保持了上升态势,累计进出口总额56.2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8%。其中,累计出口总额13.09亿元,同比增长14.88%,但相比较2015年34.69%的增速,表明以白酒、黄酒为代表的国产酒走出国门的步伐仍然缓慢。根据2016年海关数据对比显示,国内葡萄酒出口额5.41亿美元,进口额23.08亿美元,进出口额倒挂,贸易逆差明显,国产葡萄酒的生存空间将遭遇新一轮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