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樊瑛 张建忠
通讯员 程万松 王静思
探秘:习酒逆生长的秘密
看似轻易成功的习水大曲,背后却是历代习酒人披荆斩棘的艰苦创业史。而且一如黄金坪上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荆棘,习酒人善于逆境生长的特性,在这段创业史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曾凡君介绍,草创时期的习酒厂,困难境况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至于厂房陈旧、设备简陋,企业经营捉襟见肘,这些困难在当时都是小儿科。没有电,生产基本靠手;没有路,运输基本靠走,这些才是当时限制酒厂发展的关键问题。
1967年酒厂收归国营后,政府对酒厂的建设十分重视。1970年,习水县政府给酒厂配了一台6350型的柴油发电机。尽管当时年纪尚幼,但曾凡君今天提起这台柴油发电机,不仅对产品型号记忆犹新,而且还情绪激动地讲述起当年的往事。
当时酒厂不通公路,工人们先用汽车把机器从县城运到酒厂下游的土城,然后乘船沿赤水河往上游,由纤夫一直拉着走到二郎滩,再由工人们一步一步地抬到酒厂。机器有了,但厂里却没有人会用。于是他们请来懂机器的两位知青一起研究。当电灯随着马达声亮起来的时候,工人和当地的群众都很激动,有的人甚至流出了眼泪,因为这些深居大山的群众,许多人是生平第一次与电气相遇,而当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
有了电,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机械化生产的问题。酒糟从甑锅里起出来到入池发酵,中间需要快速降温,这一环节叫“摊凉”,在浓香型大曲酒的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在没有电力设备之前,这一环节完全靠人工用麻袋、芭蕉叶来扇风降温,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环境高危。有了电之后,他们就用木材仿制出一台摊凉机,构造与钢铁制的摊凉机完全一致,甚至齿轮都是木材做的。如今这台木制的摊凉机已经成为习酒厂机械化起步时期的文物,同时也成为习酒人坚韧和智慧的象征。
不过据曾凡君介绍,最能体现习酒人草创时期精神面貌的,是1973年赤水河沿河公路通到酒厂的那一天。当时酒厂已经有20多位工人,大家除了工作,业余生活相当枯燥。在地无三尺平的地界,新修的公路依然崎岖不平,跟一般的土公路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段100米长、还算平坦的直路,举行了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尽管这是一场再简陋不过的运动会,习酒人也戏称其为“短路运动会”,但却津津乐道至今,大概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第一代习酒人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求新求变、在山沟里创立大品牌的强烈愿望,值得他们去传承和弘扬,并将习酒品牌薪火相传下去。
飞跃:在大舞台上跳舞
1988年,这是一个习酒厂值得铭记的年份。8月,习字牌习酒(52°大曲酱香酒)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这是继习水大曲之后,习酒厂获得国家级殊荣的第二款产品。同年12月,两款产品双双荣获国家商业部第三届评酒会金爵奖。至此,习酒厂的绝代双璧汇合,习酒厂也从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不过,习酒厂研制酱香酒,却颇费了一番周折。早在1977年,习酒厂就已经在曾前德的主持下,开始根据茅台酒的酿造工艺研制大曲酱香酒,并获得成功,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正式投入生产。直到1981年,贵州省商业厅向贵州省科委申报关于贵州习水酒厂研制生产酱香型习酒得到同意,由贵州省科委作为正式科技项目下达,并下拨3万元作为生产试制经费。获得准允和指导,是这群热爱赤水河,誓把习酒推向世界的土著人把这片土地上所有酿造大曲酱香酒的基因几乎发挥到了极致,所酿的酒,在短短时间内就开始斩获各种全国大奖。尤其在1988年之后,浓香型习水大曲酒和酱香型习酒在各种国内、国际评比活动中不断荣誉加身。与此同时,习酒厂在各种企业质量管理评比中折桂夺冠,企业生产和质控不断获得集团大奖,相应负责人也屡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与纷至沓来的各种奖项相对应,习酒的市场影响遽速提升,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在快速提高。
然而就在习酒连续10年高歌猛进的时候,1997年,受市场环境和产业调整的影响,习酒厂经营骤然陷入困境,遭遇了建厂以来最大的挫折和最严峻的考验。当时白酒行业陡然受挫的企业不止习酒一家,而是一个群体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是因“央视标王事件”而备受诟病的秦池集团。
正如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言,习酒厂的困境与秦池截然相反。习酒厂总经理钟方达在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说,当时的习酒在媒体的曝光度和社会的关注度上,跟秦池相当。不同的是,秦池集中力量在央视上打广告,而习酒则正在筹备拍摄一部酒文化电视片,题材是古习国一位将军戎马一生的传奇和情爱悲欢的故事;秦池坍塌是因为企业根基不稳,销售增长过快而透支了产能,而习酒则是因为大规模的基建投入于产能扩张,而酱香酒生产的成本高、占用资金多,周期长、初期资金周转慢等原因,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归宗:在茅台集团的旗帜下重生
1997年,在贵州省政府的主持下,茅台集团开始对习酒厂实施兼并。兼并前后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据老一辈的习酒人介绍,当时的兼并过程惊心动魄,五味杂陈。但在今天看来,这场兼并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就在并入茅台集团次年的1999年,习酒厂的各项经济指标就开始大幅度增长,销售收入1.2亿元,实现税金2167.7万元,实现利润500.44万元,扭转了企业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这一增长态势一直持续到2012年,产业调整再次发生。
并入茅台集团之后,习酒厂不仅在销售规模、社会影响等方面持续攀升,而且在企业管理、产能优势、质控水平等方面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茅台集团的管理经验给习酒厂带来的系统性的变化,涵盖酿造技艺、科技研发、产品质控、营销创新、企业文化、精英团队、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
尤其在企业定位上,兼并之初,习酒对茅台集团全品类战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在中高档浓香型白酒的市场竞争中成绩显著;而自2008年以来,在持续保持浓香酒市场优势不变的前提下,习酒厂以满足中高档及大众酱香酒消费需求为突破点,凭借高性价比的大曲酱香酒在市场上快速打开局面,成为茅台集团旗下酱香民酒市场的一支生力军。
受产业调整的影响,尽管近几年来习酒的各项经济指标历经波折,刚刚开始恢复增长,但在反思和总结产业调整应对经验时,钟方达显得很从容:“与上一轮产业调整相比,习酒的抗风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市场基本面表现良好,资金链也很充裕。”
客观上讲,本轮产业调整成了习酒厂并茅台集团并购之后,战略决策水平提升的一次大考。而习酒厂的实际表现也确实可圈可点,其应对措施显然更理性、开放,更有远见,不是简单地局限在调整收支、收缩市场、聚焦单品等一招一式,而是着眼未来、谋变全局。
从荆棘丛生的黄荆坪到今天富饶繁盛的黄金坪,习酒厂在这片土地的社会、经济、民生,乃至文化生活发展升级过程中一直承担着驱动源的角色。60余年来,习酒厂受恩于这片风土的惠赐,从一个在山沟沟里无中生有、像黄荆棘一样野蛮生长,然后见惯了大千世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著名企业,终于修成君子品德的企业,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更值得我们敬仰的榜样和深思的价值?
链接
习酒练“达”:
31年酿艺,一壶老酒显内功
钟方达,现任习酒厂总经理,至今已经在酒厂工作31年,亲历了习酒厂大部分的起起伏伏。他曾是老一代习酒企业团队中赫赫有名的先锐派,在并入茅台集团之后,又长期位居企业决策核心,因此对于习酒背后的成就和艰辛理解最为深刻。
江苏省酒业协会会长、江苏苏糖糖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锁在评价钟方达时,例举了一件小事。
1996年,习酒正处于高危和动荡,人心惶惶,企业前途未卜。企业的危机源自市场的急遽萎缩,企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同时浮出水面。当时的习酒在全国市场布局初成、架构未稳,就因为经济下行和产业调整的双重危机,全面遭遇滑铁卢。为了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钟方达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副总身份坐镇华东,力挽狂澜,不仅稳住市场,而且使华东成为习酒当时最大的市场版图,销售占比达50%以上。(习酒在华东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当时的习酒总经理陈星国到市场上巡访,曾经风风光光、前呼后拥的他却风光不再,在几天之内看尽了人情冷暖。即使在一些习酒畅销的地区,经销商或避而不见,或态度轻慢,敷衍了事接待。陈星国到了江苏,通过钟方达沟通,希望拜访时任江苏省糖酒公司(国营)总经理陈国锁。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国营糖酒公司在市场上可想而知。所以他们对本次拜访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没想到,陈国锁不但欣然应允,而且是以最高规格接待了他。
别人唯恐避之不及,而陈国锁却热情以待,为什么?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陈国锁告诉笔者:“因为钟总很质朴,是个干实事儿的实在人。”
钟方达在短暂的销售岗位上,给当时许多经销商和客户留下深刻印象。但实际上,销售并不是他的老本行,而是从一名乡村教师,莽莽撞撞闯入酿酒行当,从酿酒生产做起,履历涉及公司许多岗位,直到任职总经理。“在公司内,除了财务,其他的工作都干过!”钟方达笑称。
钟方达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此地叫“二郎滩”,地处川黔交界,河彼岸的四川辖区建镇较早,叫“二郎镇”,而此岸的贵州辖区直到习酒厂建立并兴旺起来以后,才正式建镇,命名为“习酒镇”。
当地民风淳朴,喝酒之风甚浓,酿酒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在解放前,此地就有酿酒作坊林立,所酿的酒都叫“郎酒”。后来四川注册了“郎酒”商标,其他酒厂和作坊才开始改用其他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