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段高高 李艳
本报记者 李代广
7月23日上午,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到豫光集团调研,陈润儿冒着高温,深入豫光集团锌业公司锌成品车间、股份公司10万吨铜项目生产线、公司展览馆等实地察看,并在铜项目生产现场,组织召开了现场办公座谈会,问生产、问发展、问环保、谈改革、出考题。
豫光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铅锌、白银生产企业,也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来,豫光集团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生态良好、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陈润儿省长指出,要把引资本和转机制结合起来,实行产权多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要鼓励国有、民资相互参股,依托济源有色金属冶炼上的集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联盟,合力打造千亿元的材料工业产业集群。
关心生产细节,关注企业发展
第一次来到豫光集团的省长陈润儿,顾不得天气的炎热,刚一下车,同等候的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等一一握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企业的发展和生产的一些细节来。
“去年的情况怎么样啊?”“铅锌矿从哪里来?”“锌合金产量一年有多少?”“金银回收情况怎样?”陈润儿省长表现出对企业发展的关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杨安国董事长汇报说,去年,豫光集团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亿,目前公司铅锌铜产能达到80万吨/年,铅锌总产量位居全国首位。陈润儿省长对企业产品的主要用途、原料购买来源、生产成本、主要利润点等进行了解,对豫光金、银、硫酸、小金属等综合回收工作表示赞赏。
“豫光的环保是下了功夫,
是有成效的”
无论在锌业公司,还是在铜项目工地,无论在景色宜人的生产厂区,还是干净整洁的生产厂房内,一路兴致勃勃调研的陈润儿省长都对豫光的环保工作赞不绝口,夸了一次又一次。他说,他见过很多的铅锌企业,环境保护都是大问题。但是来到豫光,感觉就是不一样,他欣慰地说:“进入厂区后没有闻到一点异味,满眼都是一片葱茏的绿色,这说明企业在环保上下了功夫、见了成效。地方国有企业达到这种水平很不容易。”
杨安国董事长汇报说,豫光在环保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因此和一些小企业相比,成本较高。谈起环保对企业的影响,陈润儿对豫光进行鼓励,他说,虽然目前看成本较高,但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今后那些不重视环保的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要重新投入改造,所要付出的成本更大。不重视环保的企业,在未来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现在是国企改革的最好时机”
在现场的办公座谈会上,陈润儿省长说,现在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好时机。豫光是国有企业,也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也真正起到了龙头企业的作用。豫光经过近60年的发展,运营情况良好,说明豫光的管理水平、运营机制是十分优秀的。济源市几家相关民营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豫光。
陈润儿省长对豫光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议,他说,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现在济源市的铅产量占到全国的20%,这样的集中度,可以影响很多因素。比如可以获得矿石采购的主导权,影响产品的定价。内部的宣传、物流、科技研发等资源可以实现共享,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铅锌铜都可以引进下游产业,把产业链拉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可以通过引资本和转机制来实现改革。
陈润儿省长指出,要把引资本和转机制结合起来,实行产权多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他还叮嘱当地负责人,要鼓励国有、民资相互参股,依托济源有色金属冶炼上的集聚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联盟,合力打造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
陈润儿省长说,如何去做好改革,这是他给济源市,给豫光出的一个考题。
“在企业干30年,不容易”
在豫光展厅参观时,陈润儿省长对豫光近60年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对杨安国董事长对企业的贡献表示由衷的赞赏。他说,在企业干30年,不容易。一个企业的发展,无论是民营还是国企,领导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把一个企业从小做大,杨安国董事长是以企业为家,踏实干事,成就了企业,也成就了自己。
在展厅,陈润儿省长对豫光的历史进一步全面了解,认真观看了企业宣传片,了解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工作,对企业在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表示满意。
最后,陈润儿省长对企业的发展表示支持,针对企业提出的相关问题,他说,关于影响企业发展的政策问题,有关部门要落实到位,支持企业发展。对于贷款担保等问题,要进行调研,在资金上保证企业发展需求。
调研结束后,以豫光集团的发展理念“愚公移山,产业报国”八个大字为背景,陈润儿省长欣然与杨安国董事长等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