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重复签约秀”的痼疾该咋医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文婧 自由职业者

  

  红旗飞扬,彩球飘飘,礼仪小姐落落大方……招商会的签约现场,签约双方大笔一挥,双手紧紧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场面。部分省市招商会成秀场,其中不少项目都属于重复签约,少则一两次,多则四五次;不少项目仅仅是意向性的,不具备约束力;有的则在土地等数字上面做工作,将几千万包装成几个亿。(7月17日《人民日报》)

  “重复签约秀”的导演毫无疑问是当地政府,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让数字漂亮,通过媒体宣传,提升虚荣的政绩;二是营造一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景象,造成当地是热门投资地域的假象。演员的一方是政府各个经济部门的招商人员,迫于指标考核不得不“下有对策”;演员的第二方是当地企业,“人在屋檐下”,虽不情愿但怕得罪人只好来回跑场;剩下的群众演员,有的是江湖老骗子,有的是不明真相的被骗者……

  “重复签约秀”是痼疾,虽然自娱不自乐,但“下流游戏”依然不嫌累地被玩了好多年。尽管假政绩出不来真效果,但依然是“政绩”惹的祸,估计还会如此年复一年地在各地上演。其实质,“编后语”可谓一针见血: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增长,靠的是硬邦邦的“实绩”,而不是假数字堆砌的“泡沫”。重复签约,不仅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更是政绩注水、形式主义的体现。贪一时之功、解一时之困,牺牲的是投资者的信任,助长的是弄虚作假的歪风。

  地方经济发展,一是取决于资源、交通、人才等客观投资环境;二是取决于法治、道德、税负等主观投资环境;三是取决于产业配套体系。这实际说明,并不是有“梧桐树”的地方,就一定会飞来“金凤凰”。可问题是,是否“栽下梧桐树”“梧桐树是否成林”“梧桐树下是否长出了金凤凰不会寂寞的同种同类”,在喧嚣的招商会秀场上,越是没有制度约束和敬畏,什么都敢答应,就越是存在欺骗。可问题是,缺乏追责,或者是追责成本太高。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类似“重复签约秀”早已骗不了聪明的企业。聪明的大企业,有自己的投资标准与风险控制体系;聪明的中小企业,是看着跟着聪明的大企业,吃的是产业链。只要看一看签约了多少有约束力的合同,多少是凑数的意向书;看一看有多少知名企业,有多少是名不见经传的滥竽充数者,就可明白招商会的质量。可问题是,除了弄虚作假的政绩数字,其余数字往往就成了“秘密”,保存在了不透明的政府信息里。

  上级并非“傻瓜”,“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实际上也只是愚蠢官员的自我麻醉。一方面,只有体现发展成果的数字才是有效数字,只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数字才是口碑数字,虚假的数字很容易现形;另一方面,定量社会指标越是被用于社会决策,越是显现了遭受贪腐的风险,这是属于常识的“坎贝尔定律”。可问题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与问责制度还不健全,容易掩盖自上而下的沆瀣“共谋”。

  可见,有的放矢,医治招商引资“重复签约秀”的痼疾,其实并不难。其一,真正祭出契约精神,上级对下级的虚假招商问责,企业对政府招商的“信口开河”追责;其二,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的公开力度,真正让政府信息摊于阳光之下;其三,进一步推进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和媒体监督,真正让“江湖大骗”不仅得不到提拔还要承担责任。痼疾就要用猛药,仅仅是舆论批评和道德谴责,“重复签约秀”的痼疾,估计还是会时不时经常发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