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小作坊亮证件 监管更要亮肌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晴川 机关职员

  

  11月27日,游客小张在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古街品尝当地村民谢风梅所做的游浆豆腐。“农村小作坊也亮证了,太新鲜了,有证让人吃着放心。”小张一路走来,这里的7家卖豆腐小作坊都亮了证,他觉得不可思议。据悉,今年8月,邵武南部4个山区乡镇315户食品经营户及小作坊开始办证照,并建立食品进货台账制度。(12月9日《福建日报》)

  小作坊作为传统经营模式,在食品安全现实形势逼迫之下,已到了不得不改变的地步。政府统一办证统一管理,相当于给它们戴“笼头”除盲区,这体现了为民考虑的责任担当。从老百姓饮食安全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是发证之后是否就能保证百姓的舌尖安全,这个疑虑并未打消。

  设立准入门槛,对于经营小作坊过堂筛一遍,将不合格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挡在门外,这是利好。但问题在于,经营许可证只是一个准入证,执行的是什么样的标准,查处的频次和谁来查处等等后续工作,这些都需要有个明晰交代,有人来做。现实中止于发证收费却鲜见管理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果发个证照只是对商贩做一个登记造册,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反而增加商家不必要的经营成本,甚至被诟为敛财工具,这样的“规范”能有什么意义?

  对小商贩经营活动设门槛是必须的,既是“规矩”,就要有规矩的样子,不仅要严格执行好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的地方标准,还要覆盖食材、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安全,最好能让老百姓买食品就像去商店买商品一样,看到证照就像看到了包装上经过层层把关的放心身份证。这些实质性问题不重视不解决,光发一纸证件,断难除舌尖上的安全隐患。

  另外,即使这些都有了,也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全程亮化、具体跟踪管理的办法,保证不管如何销售,这个产品都有源头可追溯。这个并非无解。台账制度的重点,应该是让所有小作坊有一个透明后台,并能通过它来检查食材从收购生产配送到上市的全过程。当然,有了证照,并不能保证不出现各种防不胜防的暗交易,这需要有具体的奖惩措施,办理证照有甜头可尝,积极性自然就有了。

  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亮个证的事。老百姓担忧的,正是政府发证后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所以,要化解百姓心中疑虑,保障舌尖安全,通过发证设立准入门槛才是第一步,还要看政府部门怎么去执行、去监管,尤其是要落实好市场各个主体监管部门,让他们集体亮肌肉、晒职责,给百姓一个清晰认知。坏事总能想在前,不好的事情才能避免发生。有关方面需要对照空缺,加快弥补。有了明明白白的产品质量标准,又能人人可见到管理和市场运作的整个过程,这些核心问题解决了,亮证就不会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