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终结“雾霾锁城” 抓住煤炭污染的“牛鼻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魏青 自由职业者

  

  7日18时,北京市启动了历史上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天津、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的一些城市也陆续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开始实施各项应急措施。(12月8日《上海证券报》)

  雾霾的成因无非有两个:排放是内因,气象条件是外因。前者意味着排了多少污染物,后者决定了能“散”掉多少污染物。

  内因方面,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广大郊区和农村仍处于监管范围之外,这些地方的散烧煤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以北京郊区为例,散烧煤都是百姓自己买的,很难监管。一些区县的劣质煤散烧污染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观测数据也显示,与燃煤排放直接相关的有机物、硫酸盐、黑炭等物质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也证明了煤炭污染是导致大范围空气重污染的首要来源。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污染排放。明确了一项“硬任务”: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要坚决淘汰关停。东、中部地区要提前到2017年和2018年达标。

  煤电行业是对大气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治霾向煤电动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坚决淘汰煤电落后产能,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寻找治理雾霾的出路。雾霾最主要的来源是燃煤,而燃煤最主要用在燃煤电厂,所以对这样的主体精准发力,采取硬措施,明确标准、时间,如果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整个节能减排尤其是治理雾霾会产生很大推动。据初步测算,如果这些措施到位,每年可以节约燃煤约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电力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降低60%左右,所以它的作用和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值得我们期待。

  全球许多国家都曾经历过雾霾的梦魇,在抗击雾霾的过程中,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治霾经验。美亚舆情监测室统计发现,除了英国雾霾问题和德国鲁尔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常常被提及外,美国、意大利、巴西、日本等国家,也都在治理雾霾污染的过程中通过专利研发和应用,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同时伴随使用清洁能源、采用环保新技术进行生产等方式,在和雾霾的“斗法”中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从能源角度考量,治理雾霾,第一个措施是低碳发展,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京津冀这一带的目标是,到2017年煤炭利用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第二个措施是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强化一些约束性指标管理,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来控制;第三个措施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确定水耗、能耗、地耗的一些标准,同时开展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

  供给侧是最近提出的一个新词,它的含义很丰富。从治霾这个角度来看,要想达到治霾的效果也确实需要从供给侧发力,尤其是推进供给侧的一些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各个主体的主导作用,更具体来说就是要素投入结构,尤其是能源结构优化,此外还要减少相关的污染排放。解决供给侧的问题最实质性的是要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尤其是要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因为提高生产力后达到同样的经济产出结果,可以更少地使用资源能源,这本身就有利于节能减排或治理雾霾。

  站在节能减排的角度遏制雾霾,首先要开展总量控制,尤其是能源消耗的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是已经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了的一个大方向,下一步就是要一步一步往下落实。第二,要建立相关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来落实。第三,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来治理雾霾。第四,要通过政策的引领,也就是要通过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激励大家去减排,同时也要约束很多主体的行为。第五,要完善体制机制,尤其要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减少内耗,形成合力。第六,还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治霾行动,因为污染排放不是单方面造成的,仅靠政府的力量还不够,需要企业、社会各个方面共同行动,形成治霾的合力,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过去几年,国家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一直不遗余力,比如2014年淘汰老旧机动车,入冬以来对供暖企业用煤品质提出严格要求。投入巨大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雾霾治理,为什么雾霾反而变严重了?首先,表层原因在于我们过去采取的很多措施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过去主要的模式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要转变这样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与此同时,相关的治理雾霾或者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制订、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与中国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有关。我们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需要消耗的资源能源比较多,而我们的资源禀赋结构是一个多煤的结构,对节能减排治霾也不利。

  第三,在国际分工协作体系里,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的工厂,国际的转移排放也对中国造成压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向落后产能污染产能说“不”,向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经济加速前进,同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GDP更绿更美,也才能终结“雾霾锁城”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