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说服力:让销售回归简单(节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文建祥 / 著  

  所有钓鱼的人都知道,往鱼钩上放鱼饵才能钓到鱼,可是很少有人把这种经验运用到说服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很多临时领导人都下台了,只有首相劳合·乔治依然身居相位,有人就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乔治回答说,因为他懂得钓鱼的道理,不同的虫子能钓不同的鱼。

  几乎所有的人从降临到这个世上开始,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自己,最关心的也是自己的需求,对别人的需求却漫不经心。每个人都是这样,导致互不关心。因此,如果想给别人施加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讨论他们的需求,并告诉他们如何满足这个需求。如果需要别人顺从你,就要记住这一点。打个比方,如果不想让未成年孩子吸烟,就告诉他,吸烟可能使他落选棒球队。

  这个方法不仅对孩子有用,对不通人情的动物也有用。有一次,爱默生父子打算合力将一只小牛犊赶进牛棚。可是,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忽视了小牛的需求。因此,任凭他们如何努力,小牛都坚持着它的需求,并不听话。这时,爱默生的爱尔兰女佣走过来,将手指放进小牛的嘴里,小牛一边吮吸着她的拇指,一边顺从地进了牛棚。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女佣懂得小牛的需求。

  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作者哈利·欧佛斯瑞特说:人类的行为与自身需求有关。对于有志于当说服者的人而言,他们需要明白: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对方的需求。倘能如此,他将赢得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安德鲁·卡耐基原本是苏格兰穷人的孩子,只受过四年的正规教育,但他却懂得这个道理,知道怎样与人交往。

  举例而言。

  安德鲁·卡耐基的两个侄子在耶鲁大学上学,因为忙于功课而忽略了给母亲写信,他们的母亲因此而病倒了。安德鲁·卡耐基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就给侄子们写了封信,在信中提到给他们每人汇了五美元。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汇钱。侄子们很快就回信了,说并没有收到钱。安德鲁·卡耐基用这个方法,让侄子们记起了给亲人回信。

  有天晚上,诺马克的小儿子蒂姆因为不愿意去幼儿园而又哭又闹。诺马克并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招呼妻子一起在厨房的桌子上玩画手指画的游戏。这是蒂姆最喜欢的游戏,但却没有邀请他参加。蒂姆先是躲在暗处看,后来忍不住也要求参与。这时,诺马克说道:“不行,你必须先在幼儿园学会怎么玩才行。”此外,他还告诉蒂姆,所有蒂姆喜欢的游戏,都能在幼儿园学会。第二天早晨,蒂姆早早就收拾好了一切,等着上幼儿园呢。

  也许就在明天,你将要说服别人做一件事情,建议你不要急于开口,而是在心里问问自己,应该怎么样说服他。这个小小的步骤可以避免无谓的口舌之争,也不会令自己处境尴尬。

  亨利·福特说过这样的话:“如果真有与人交往的秘诀,我想一定是如何掌握别人需求的能力了。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还要考虑对方的需求,这就能成功了。”

  这个秘诀竟然如此简单和显而易见,所有人都能做到,但实际上有90%的人在90%的时间里忽略了。就从每天收到的信里,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人的确忽略了这一点。

  有一位朋友遇到了一件令他头疼的事情:他的女儿不爱吃早饭。他女儿只有3岁。不论他想什么办法,这小家伙就是不肯吃早饭。

  后来他发现,他的女儿总是学妈妈的样子。因此他在一个早上让女儿学着妈妈的样子给一家人做早饭。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就在女儿跟在妈妈身后忙碌的时候,他走进了厨房。女儿很自豪地说:“爸爸快看!这是我自己做的早饭!”

  结果,女儿跟着妈妈做完早饭之后,没等大人说什么,自己就坐到桌子上,痛痛快快地把早饭吃完了。

  小女孩对准备早餐产生了兴趣,因为这正是她的需求。她发现,准备早餐是她表现自己的机会。正如威廉·温特所说:“表现自己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广泛地运用这一道理呢?比方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不要急于说出来,而要假装并没有想到,等待同伴说出来。这样的话,同伴就会认为这主意是他想到的,进而兴高采烈。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需求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少数能够关心别人的需求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好处。正如商界领袖欧文·杨所说:“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的需求着想的人,是不必为个人处境担忧的。”

  总之,要说服或者给别人施加影响,首先要激发起对方的需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获得成功。

  有个马戏演员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到了马戏表演中。在表演时,他的“搭档”不是马就是狗。有个观众向他请教怎么训练狗,他说:“其实很容易。每当你的狗狗取得一点进步时,你就拍拍它的头,然后奖它一块肉!”

  其实对于训狗的人来说,这个办法并不新鲜,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这样训狗的。我们不妨想一想:能不能用训狗的方法来说服一个人呢?——当然这么说似乎有点不恰当,我们只强调这种肯定和鼓励对方的方法。所以,当我们想扭转一个人的观点时,可以考虑用训狗的方法,以“肉”代替皮鞭,以赞赏替代责备,如果对方有哪怕一丁点儿的改观,就要及时给予赞赏,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莱尔在著作《我不是伟人,我只是我》中说道:“赞赏是能够温暖人心的阳光,如果没有这一缕阳光,我们就不能健康成长”。辛辛监狱监狱长刘易斯·劳伦斯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理论。刘易斯·劳伦斯说,即使是最凶恶的罪犯,适时地赞赏都能起到作用。就在他写作这些内容时,又收到了刘易斯·劳伦斯的一封来信,信上说,适当地赞赏犯人们的勤劳,要好过严厉地责罚他们的过失。

  罪大恶极的犯人尚且如此,那我们普通人还能例外吗?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我的整个未来的确被几句赞赏的话改变了。你可以回顾一下你的生活,一定也有这样的例子。

  历史上有关赞赏能改变一个人的例子数不胜数。

  许多年以前,原本在那不勒斯一家工厂出苦力的一位10岁的孩子,怀着成为歌唱家的梦想走进了音乐教室,但遭到了老师的打击,老师认为他不可能成为歌唱家,因为他的声音就像“吹过窗帘的野风”一样粗陋难听。

  或许这个孩子应该心情沮丧,进而放弃梦想。但他没有,因为他的母亲及时地赞赏和鼓励了他。正是母亲的赞赏和鼓励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命运,他终究成为了享誉世界的歌剧演唱家。

  也许你已经知道他是谁了?是的,他就是恩里克·阿隆索。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历与恩里克·阿隆索的故事相近。

  在很年轻的时候,狄更斯就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可是,他的生活和经历却与他唱反调:他只在学校读了四年书,就因为父亲的锒铛入狱而辍学,很难想象一位只上过四年学的人能成为作家;为了生存,他在一个住满了老鼠的仓库里工作,很难想象一位仓库工人能成为作家。

  但狄更斯依然坚持成为作家的梦想。每天晚上,他在位于伦敦贫民窟的一间小阁楼里辛勤写作。当他写完了人生的第一篇书稿以后,为了避免被人取笑,他只敢在晚上偷偷摸摸地将它寄出去。他很勤奋,写了很多稿子,也投了很多稿子,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篇被编辑看中,都被退了回来。

  尽管不断地遭遇失败,狄更斯依然坚持梦想,依然坚持写稿和投稿。转机终于来了,他有一篇稿子被编辑看中了。虽然没有给他哪怕是一分钱的稿酬,但编辑却给他寄来了一封短信,盛赞他的稿件,并鼓励他继续写作。收到这封满是赞赏和鼓励的信件,他激动不已,甚至泪流满面。

  正是这段小小的经历改变了狄更斯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未来。假如没有那个编辑的赞赏和鼓励,也许狄更斯会一直在仓库里工作,与现在的盛名毫不相干。

  (未完,待续)